記得在2015年12月時,曾在報社好友的邀約下,參加了一場「蟾蜍山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當時討論的議題,是關於蟾蜍山文化景觀範圍的劃定,那是第一次知道在台北公館寶藏巖附近,有一座這樣的村落存在,走進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抬頭就能看見一座綠色的小山丘,那裡就是「蟾蜍山」,山頂上有個軍事雷達站,山腳下的房屋沿著山勢,一路延伸到山腰處都有,被聚落包覆的地方稱作「煥民新村」,是國防部列冊的眷村,共有39戶人家。
走進村內,看到許多住戶已經搬走了,殘破不堪的門窗,斑駁的牆壁,地上凌亂散落著一些老舊的傢俱和生活用品,從新聞得知,這裡即將要被拆除,但也有文史人士積極奔走,希望能將這裡保留下來,帶著對蟾蜍山好奇,閱讀了一些資料後,才知道原來這裡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城聚落。
清朝時期,羅斯福路尚未開通,蟾蜍山是新店地區進出台北盆地的通商古道,當地還有仙人呂洞賓收伏蟾蜍精的鄉野傳說,由於清政府在古道上設置了「廨署」,向往來商人徵稅,「公館」地名便因此而來。日治時期,許多擁有農經專業的學者來到這裡,台大農業試驗所、蠶業改良場,都位在蟾蜍山腳下,研究人員便就近住在旁邊宿舍。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在此設置了空軍作戰司令部,並興建眷屬宿舍「克難村」,之後以空軍烈士徐煥昇、王衛民犧牲奉獻的精神,更名為「煥民新村」。
當時沒有分配到宿舍的人,就在眷舍周邊,由部隊支援自力造屋,形成公家宿舍、列管眷村與非正式聚落,一起共同生活的特殊樣態,雖然環境艱困,但大家還是一起克服困難,陸續在這裡成家立業,由於聚落前方正好有瑠公圳經過,加上劃定為軍事管制區,因此蟾蜍山四周還保留有大量原始林值被和豐富的生態,2010年,曾獲選為「台北市生態廊道示範區」。
這些年來,偶爾會看到煥民新村的訊息,很開心看到這座台北市內唯一的空軍眷村,可以全區被保留下來,成為見證歷史的文化景觀,今年七月,走過十年的煥民新村,終於有了第一個正式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蟾蜍山大客廳」,並陸續舉辦了一些導覽和走讀的活動,八月底參加了一場「煥民十年:蟾蜍山的保存與再生」週末導覽,在專業團隊進駐後,收集了更多關於這裡的故事,透過住民們熱心提供的老照片,看見當時來自大江南北的不同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的樣子,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台灣成了許多人一輩子最後的「家」。

▲走過10年,煥民新村歷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