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迪化街商圈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因為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1858年(清咸豐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港正式開放,大稻埕因為地利之便,成為北部最熱鬧繁華的商業中心,當時主要以茶葉和布料的貿易活動最為興盛,許多商人者因此致富,在街區內留下許多華麗的洋樓式建築。

二次大戰後,部份河港受到破壞,淡水河也因泥沙淤積而逐漸失去功能,茶葉出口數量銳減,之後隨著台北城市中心逐漸往東區移動,大稻埕便成為外圍老城區,失去昔日風采,但仍是中藥、南北貨和布行的集散地,近年來,隨著新一代經營者加入,文創風潮興起,許多百年老宅活化再利用,進駐特色小店,在新舊文化交織下,散發出獨特的氣息,吸引觀光客前來感受這裡的歷史風華。

宜古宜今的大稻埕,不論是來逛建築、品人文、求姻緣、吃美食,都是很受歡迎的地方,隨著城市發展的腳步,這幾年台北很流行文化走讀活動,由熟悉街區歷史的講者,帶領有興趣的人,一起來看建築、聽故事,透過這樣的活動,更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

九月中參加了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的「追思之路:228走讀活動之史蹟穿越篇」,由協會老師帶大家重新走過1947年,發生在大稻埕街區內的228事件路線,以及周邊相關的歷史景點,透過這樣的導覽,認識不同於以往印象中大稻埕。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jpg

▲當天有很多小朋友跟著爸媽一起來參加,帶這場導覽的是高佩君老師,雖然走讀路線主題有點沉重,不過老師努力穿插了許多美食小吃的介紹,帶大家從大橋頭站一路走到天馬茶房。

短短3個小時,彷彿重新走回歷史中,來到當年因為查緝私菸引起爭議的事發現場,透過老師手中黑白和泛黃的老照片,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

如今天馬茶房原址,已改建成大樓,只剩下二樓建築立面還有「天馬茶房」四個字,以及相隔一條小巷,設置在南京西路183號門前,人行道上的「228事件引爆地紀念碑」(老師說這裡並非事件原址),提醒著這段傷痛的過去。

20200919_135645.jpg

▲「大橋頭站」是前往新莊或蘆洲的分叉點,在車站外面集合報到,拍完大合照後,老師先簡單介紹大稻埕的歷史,以及今天的走讀路線,之後就往太平、永樂國小的方向出發囉!!

11.jpg

▲這天的追思之路:捷運大橋頭站1號出口(集合)→大橋頭(台北大橋)→太平國小→憲四團→江山樓 →大頭鼓亭→臺灣民報總批發處→天馬茶房解散。

04.jpg

▲照片中就是1947年2月28日,群眾遊行抗議的起點「台北大橋」。

台北橋於1889年8月,由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完工,這座橋連結了三重埔(今三重市)與台北大稻埕埠頭,1895年,台北橋被改稱為淡水橋,在當時是大龍峒和大稻埕一帶重要的轉口港。

06.jpg

▲過去台北橋下曾是臨時工的大本營。

各地需要人手的工頭,只要到現場吆喝一聲,開出價碼,就會有一群工人帶著工具,跟著工頭前往,後來政府開放外勞,工作機會減少,聚集在此的人也少了很多。

由於工人多,因此發展出附近美食密度很高的延三夜市,為了滿足勞工的需求,多以平價實惠、能填飽肚子的食物為主,老師推薦位於延平北路三段41號,從早上6:00開始營業,經營50年的「大橋頭老牌筒仔米糕」。

這家店從路邊攤做到店面,2019年還得到「台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肯定,雖然開在夜市裡面,賣的卻是早市,下午4:00就結束營業了,想吃的話要在白天來才有機會。

02-001.jpg

▲過去台北橋曾經因為一張「機車瀑布」的照片,引起國際很大的關注(動態影片請按此),連日本圖庫素材也有收錄。

大概是這個畫面實在太經典,之後有許多機車廠牌發表新款車型時,都會來這裡舉辦快閃活動。

20200919_142612.jpg

▲繞過台北橋旁邊的廣場,我們來到位於延平北路二段的「太平國小」

日治時期台灣人就讀的國小稱為「公學校」,「太平國小」原名「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公學校」,和對面的「永樂國小」隔街相望,創校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歷史,以《魯冰花》知名的小說家鍾肇政,就是畢業於這間學校。

「大稻埕公學校」創建於1898年,當時是繼承自「臺北國語傳習所」而設立,之後增設女子分部。1909年,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正式開通, 1910年,女子分部改制為「大稻埕女子公學校」專收女生,也就是現在「蓬萊國小」的前身。

從1911年開始,「大稻埕公學校」只收男生,一直到1956年才恢復男女均收,因此當地人有句話說:「太平公、蓬萊媽」。

1922年因為町名改正,「大稻埕」不再作為行政區域名稱,「大稻埕公學校」改稱為「太平公學校」

07.jpg

▲1923年,裕仁皇太子(昭和天皇)曾經到學校參觀,是台灣唯一有日本天皇造訪過的公學校。

照片中就是裕仁天皇參觀完學校後,教職員列隊歡送,圖中的太平國小校舍,落成於1913年(大正2年),1980年拆除改建。

20200919_143542.jpg

▲連結太平國小和永樂國小之間的「平樂人行陸橋」,是由當地中藥商游俊成先生,為了讓小學生可以安全過馬路而出資興建,使用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2014年,原本預計拆除,在校友努力奔走下,最後將天橋保留下來,轉型成「大稻埕文化天橋」,如今在天橋四周,可以看到許多大稻埕相關歷史的介紹。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1.jpg

▲從太平國小和仁安醫院之間這條路左轉進來,就是以鯊魚烟聞名的「涼州街」。

這條路上有好幾家專賣鯊魚烟的店家,其中最知名的應該算是位於涼州街1-5號、祖傳四代的百年老店「柴寮仔鯊魚烟」,當地人都會點一盤綜合鯊魚烟,再配上一瓶啤酒慢慢喝,這是屬於大稻埕的台版下午茶。

另外在仁安醫院騎樓下,有一攤假日才會出來營業的麻糬、粉稞也很有名,當天下午要去買麻糬時,老闆說已經賣光啦!!

20200919_144506.jpg

▲現在看到的涼州街28號(種了一棵大樹),是一大片停車場,旁邊緊鄰著新建好的大樓。

08.jpg

▲原址在日治時期,是臺灣總督府臺北更生院,戰後短暫成為憲兵第四團駐點,1950年後,成為憲兵司令部軍法看守所。

這棟豪華美麗的建築,在1918年(大正7年)曾經是林清月所開設的「宏濟醫院」,這也是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私立綜合醫院,林清月來自台南,他對於台灣歌謠的收集採錄和詞曲創作都很有興趣,留下不少相關作品,被稱為「歌人醫生」,可惜他不擅經營,最後因債務沉重而結束醫院。

1930年(昭和5年)臺灣總督府將這裡改成「臺北更生院」,主要業務是收容鴉片和毒品成癮患者,協助他們矯正治療的醫院,並由台灣史上第一位台籍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擔任院長。

1945年之後,更生院遷到台大醫學院內,原址由憲兵司令部第四團團部(簡稱憲四團)進駐,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在台灣的投降日軍以及協助警察維持戰後秩序,228事件後,北部地區的掃蕩清鄉,大都由憲四隊逮捕槍決,之後在白色恐怖時期,憲四隊也負責在馬場町槍決人犯。

1957年,憲兵司令部遷出,隔年由「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進駐使用到1991年,之後第一銀行取得產權,1995年,在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古蹟之前被拆除,現已改建成辦公大樓和停車場。

20200919_145720.jpg

20200919_150543.jpg

▲從涼州街穿過小巷,我們來到「慈聖宮」,在這裡短暫休息後,繼續前往下一站。

20200919_145824.jpg

▲慈聖宮前大樹下,充滿古早味的各式小吃,就是最道地的老台北味道。

20200919_151110.jpg

▲緊鄰著慈聖宮廟埕旁這棟紅磚建築,老師說有前輩分享過去是圖書館,不過大門深鎖,外觀破舊,看似正在往頹圮之路邁進,可惜了這麼美的老房子。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2.jpg

▲前往歸綏街時,路上經過這間,被喻為19世紀全台灣最豪華的教會建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雖然和228事件無關,但因為建築很有特色,老師就順便介紹了茶葉之父李春生和這間教堂的關係。

教會前身是「大龍峒教會」,由馬偕牧師在1875年所創立,之後因清法戰爭,民眾攻擊各地的禮拜堂,大稻埕教會受損嚴重成為廢墟。

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教徒要求下,同意賠款並在牛磨車街重建,之後更名為「枋隙教會」,是當時全台教會最具規模的殿堂。

1915年,在大稻埕經商致富的李春生,提議獨資捐地建造,並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李春生以當時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興建的教堂做為參考,蓋出這座獨具特色的教堂。

2007年,教會規劃新建後方大樓,為了保留舊禮拜堂的樣貌,於是留下左右二側牆面,立面以原貌原磚原圖,重新砌成並往前移動6公尺,成為現在舊教堂崁入新教會大樓的特殊景象。這間教堂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無大門」設計,遵循男生從左邊門進出,女生從右邊門進出,呈現早期「男女有別」的禮教觀念。

左邊照片中這棟大樓,也是李家所有,將鏡頭拉近,可以看到建築物頂樓立面上有個「李」,這棟住宅是由李春生二房孫媳婦所建,於1935年完工,而李春生於1924年過世,所以他生前從未在這裡住過,目前大多是李家後人居住在此,頂樓設有紀念館,保存許多李家的文物。

教堂另一邊,有間知名的米苔目店「呷二嘴」,夏天賣冰品,冬天賣熱食,每次經過都會看見大排長龍,也是大稻埕的名店之一。

20200919_152334.jpg

▲走過甘州街和保安街交叉口,左轉就來到星巴克保安門市。

20200919_152545.jpg

20200919_152551.jpg

▲星巴克保安門市,原本是販售鳳梨罐頭致富的富商「葉金塗宅」。

為了保留古蹟原始樣貌,但又想蓋新大樓,於是採用這種折衷方式,一種新舊融合的概念,目前仿古蹟的部份,由星巴克承租,讓客人在喝咖啡時,可以體驗大稻埕商賈過去的風光與氣派。

20200919_153333.jpg

▲位於歸綏街171號、過去是專賣台菜的「江山樓」,興建於1917年,由吳江山獨資成立,1949年歇業,1976年原址拆除新建住宅大樓,目前一樓由全家便利商店承租。

1947年2月28日當天的抗議隊伍,有一批群眾就是在江山樓聚集後出發。

09.jpg

▲江山樓興建當時,採用樓高四層的設計,具有地標性的意味。

10.jpg

▲江山樓曾經承辦過日本皇太子訪台的台灣料理御宴,是當時非常高級的宴會場所。

看看當時的午膳菜單,即使是在半世紀後的今日,也算是非常大器的宴客菜了。

20200919_154244.jpg

▲延平北路二段144巷,在地居民多稱這裡是「章厝街」,其中位於章厝街15號的「大頭鼓亭」,在228當天的抗議大鼓隊,就是使用這裡的鼓亭陣

外號「大頭」的陳財,運用「大鼓、一副鈔、一支嗩吶」組成新類型的樂隊,這樣的編制既熱鬧也方便在鄉間小路上行進,因此創設了「鼓亭陣」。

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一條安靜的小巷,充滿生活氣息,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每年農曆7月26日舉辦的「章厝街霞海城隍中元普渡」,整條巷子會封巷大拜拜。

20200919_154621.jpg

▲在章厝巷巧遇經歷過228事件的老先生,他說當時自己只是個小孩子,事件發生後,整條街道充滿了肅殺的氣氛,長輩也一直告誡他們不要亂跑。

20200919_160014.jpg

▲一路走到延平北路二段83號,目前這裡是「星聚點KTV台北旗艦店」,過去曾是蔣渭水經營的「春風得意樓」。

春風得意樓和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當時並稱為大稻埕四大酒家,都有藝旦表演、歌女陪侍,春風得意樓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從1914年到1922年。

1917年,蔣渭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紅露酒 )代理權,1920年,因為其它大股東退出,他便入股經營春風得意樓,但他接手不久就倒閉了,後來改成革命同志的大眾食堂。

酒樓倒閉後,蔣渭水散盡家產投入社會運動,也曾幾度入獄,40歲就因傷寒而英年早逝,他的側室陳甜女士,在蔣渭水逝世後,選擇遁入空門,於慈雲寺出家並渡過餘生,1986年,陳甜病逝於慈雲寺。

在星聚點KTV附近(延平北路二段33或35號),就是當年蔣渭水的弟弟蔣渭川,經營三民書局的地方,當年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時,書局率先升起了第一面青天白日國旗,1947年2月27日晚上,發生緝私煙誤殺傷人的事件後,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曾經請蔣渭川出面,替陳儀廣播以平息民憤。

1947年3月10日上午,5名武裝警察闖入三民書局,本來要槍殺蔣渭川,卻因子彈卡住,最後蔣渭川從後屋順利逃走,殺手修好槍後再發一槍,沒中,第四槍卻射中了當時念台北第三高女的女兒蔣巧雲,當時她懷裡還抱著弟弟蔣松平。

蔣渭川在半年後回到家裡,才知道女兒當場死亡,兒子重傷,後來他親筆寫下「二二八事變始末記」,成為後世研究228事件的重要史料之一。

20200919_161438.jpg

▲「大安醫院」是蔣渭水在大稻埕正式活動的起點。

1916年(大正5年)蔣渭水畢業後一年,他離開宜蘭來到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向大稻埕茶葉貿易商「發記茶行」老闆洪九江承租連棟街屋,開設大安醫院,位置就在延平北二路31號的「義美食品」門市左半部,以及旁邊街屋,這間店也是義美食品的發跡地,1934年,蔣渭水逝世後3年,由義美創辦人高番王先生創業開設賣餅的「義美商店」,也就是今日義美食品公司的前身。

當年在大安醫院隔壁就是臺灣文化協會的總部,以及臺灣民報總批發處。如今在義美門市內,還保存了部份文物,像是當年臺灣民報出刊時的照片。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6.jpg

▲在義美門市外面,有「大安醫院」、「臺灣民報總批發處」的介紹。

20200919_162505.jpg

▲門市後方,陳列關於台灣民報總批發處的模型,以及相關文史資料介紹。

20200919_161728.jpg

20200919_162221.jpg

20200919_162307.jpg

▲這是報紙不是鈔票XD

12.jpg

13.jpg

20200919_162833.jpg

▲沿著義美門市往前走,經過幾間店面就會看到一整排街屋,看騎樓旁的說明,原來這裡也是一棟歷史建築。

20200919_162723.jpg

▲日治時期,這裡原本是總督府的倉庫,拆除之後,於1928年改建為三層樓、五坎進的氣派建築,經營「亞細亞旅館(Asia Hotel)」。

由於收費平價,因此生意興隆,可惜只短短經營了三年,便遇上經濟不景氣,最後店主積欠房東「發記茶行」大筆租金,被告上法院後結束營業。

1970年4月17日,「大千百貨」在亞細亞旅館原址熱鬧開幕,立刻成為台北三大百貨之一(另外二家是寶慶遠百、中華路第一百貨),商場中除了規劃有「超級市場」之外,還從日本引進台北第一座電動手扶梯,這在當時仍屬罕見,吸引不少中南部的民眾,特地北上參觀,可以算是當時非常時髦的地標。

之後隨著商圈移轉,大稻埕的商業逐漸沒落,大千百貨也在1990年走入歷史,只風光了短短20年,2005年登錄成為歷史建築。

目前大千百貨和隔壁的黑美人酒家,都已經修復完成,但現場看到每間店鋪都拉下鐵門,不知道未來會以怎樣的面貌,重新回到世人眼前??

20200919_162922.jpg

▲在大千百貨旁邊,延平北路二段1號這個轉角,也是棟歷史建築,過去經營「黑美人大酒家」,它的英文名字很可愛,就叫做「All Beauty」,現在1樓是專賣台灣咖啡的「森高砂咖啡館」。

1920年代,這棟建築的1樓,曾是知名糕餅鋪「寶香齋」,之後陸續成為販賣民生用品的「德記商店」、銷售舶來品的「麗霞商行」、以及「新銀座百貨服飾」等,2樓曾是「太平齒科醫院」,1930年代,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結合藝文展覽開了「維特珈琲店(Cafe Werther)」,當時台北雖然已有多間珈琲店,但維特卻是第一間由台灣人開的珈琲店

主打文青路線的維特珈琲店,純喫茶賣咖啡生意很清淡,隔年只好轉型成酒家,由於服務親切且美女如雲,吸引許多文人才子經常在此聚會,珈琲店結束營業後,原本在維特工作的主廚廖水來和經理王井泉,二人選擇另起爐灶,先後開設「波麗路西餐廳」,以及專賣台菜的「山水亭」。

隨著日本人離開台灣,政府在節約復國的政策下,要求所有酒樓、餐館改名為「公共食堂」,1962年起,規定有女侍應生的公共食堂,一律改稱為「酒家」,這就是為什麼光復後,「黑美人大酒家」改名為「萬里紅公共食堂」,後來又再改為「黑美人酒家」的原因,1996年,黑美人酒家結束營業。

20200919_163212.jpg

▲位於延平北路一段155號的「開普洋酒」延平門市,1929年時,謝雪紅曾在此經營「國際書局」。

20200919_164436.jpg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天馬茶房」,這是由詹天馬(本名詹逢時)在1941年,創立於大稻埕太平町的咖啡屋,也是228事件的起始點。

1947年2月27日,一位在天馬茶房亭仔腳下,擺攤賣菸的小販林江邁女士,被查緝人員抓到她販賣私菸,於是所有東西連同金錢都被沒收,混亂中還被槍托打傷頭部,血流不止,引起圍觀民眾不滿,決定幫林婦討回公道。查緝員為了脫身,誤擊旁觀民眾陳文溪,隔天早上因傷重不治而身亡。

2月28日這天早上,大批憤怒的民眾在大稻埕聚集遊行、包圍警局,因此「天馬茶房」便成為「228事件」的引爆地。

20200919_163954.jpg

▲天馬茶房原址已經重新改建大樓,位置大約是在現在的樂透店這邊。

20200919_163745.jpg

▲「二二八事件引爆地紀念碑」,目前設立在南京西路183號前的人行道上,但是這裡並非發生事件的地方。

15.jpg

▲228事件當時的專賣局(原辰馬商會)。

由於2月27日當天,在天馬茶房發生查緝私菸事件時,除了林江邁女士受傷之外,另外還有一名無辜路人被流彈打中,隔日不治身亡,引起群眾憤怒。2月28日上午9點,民眾因緝私傷害人命事件沒有獲得解決,於是沿街敲鑼,通告大家罷市關門,市民和商店紛紛響應,遊行隊伍衝入太平町派出所以及專賣局台北分局,圍毆警員並放火焚燒物品。

14.jpg

▲辰馬商會原貌,也就是現在位於重慶南路上的「彰化銀行台北分行」。

20200919_163441.jpg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4.jpg

▲位於「天馬茶房」對面,建築和參拜方式都很特別的「法祖公廟」,以及旁邊的彩繪牆。

老師說大稻埕內的三大信仰,分別是法主公廟、霞海城隍廟以及慈聖宮。法主公名張慈觀,從小就以神通而出名,過世後被尊為「法主真君」,尊稱「法主公」。

1869年,安溪人陳書楚由碧靈宮分靈來台,放在家中奉祀以保佑茶葉生意,1878年,大稻埕發生瘟疫,當地仕紳們請求法主公協助解救百姓,後來瘟疫平息,當地居民及茶商便集資蓋廟,就在今天的南京西路344巷2號位置。

1968年,台北市政府為了要拓寬道路,將法主公廟後殿拆除,只剩下前殿一個小小的廟宇,由於法主公不願意搬家,因此廟方便請建築師重新設計為五層樓建築,一樓巷道提供出入,另外廟裡為了方便信眾前來參拜,也特別裝設了電梯。

20200919_164647.jpg

▲和「法主公廟」僅隔一條小巷的「太和堂藥房」,也是一棟修復完成的歷史建築。

「太和堂藥房」是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藥房之一,當時是大稻埕最大的中西藥房,由李英先生創辦。

20200919_164718.jpg

20200919_164727.jpg

20200919_164819.jpg

▲在臨街的牆面上,透過文字和照片,詳述日治時期藥業文化與太和堂事務,以及修復過程說明。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7.jpg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8.jpg

▲走入太和堂的時光廊。

20200919_大稻埕走讀10.jpg

▲修復後的藥房原址,現在由「淨斯茶書院」經營。

20200919_164919.jpg

20200919_165001.jpg

▲在延平北路一段149號這一側木門,掛著「太和堂藥房」的招牌。

20200919_170810.jpg

▲從延平北路走到捷運北門站,大約10分鐘,原來這裡也算是「大稻埕南」。

整整3個小時,從大橋頭站一路走到天馬茶房,這樣身在歷史場景中的走讀活動,除了對這裡的過去有更多認識,也從老照片中,看到大稻埕街區的改變,在步履之間,閱讀城市過往,想像過去在這裡的摩登生活。

今年度的活動共有二條路線,除了大稻埕的追思之路,還有另外一條自由之路,帶大家回到228事件發生當時,在新聞業、處理委員會、廣播電台等地如何面對,在今年12月之前,還有場次可以報名,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228史蹟導覽介紹。

每次來到迪化街、大稻埕一帶,總是吃喝採買隨興亂逛,這次跟著導覽老師走了一趟追思之路,似乎補上了一點點對台灣歷史的空白,活動結束就地解散後,站在法主公廟前面,望著對街已不存在的「天馬茶房」,斜對角小小的紀念碑,記錄著這段歷史傷痕,但往來的人們,大多匆匆走過,少有人注意到或停下腳步,若非參加這場活動,個人也不知道,在南京西路的人行道上,還立有228事件相關的紀念碑。

過去繁華富裕的大稻埕,如今已成為年節時熱鬧的市集,以及網美文青們愛來拍照打卡的文創地,其實老城區裡還藏有許多故事,親自走過一趟這樣的主題,讓我們能夠更理解這片土地上的各種聲音,也在時空變化中,回顧了一次大稻埕的近代史。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是不能遺忘。

 

讀 |

[基隆 市區] 歷史走讀 穿越基隆228 乘載傷痛的不義遺址 八堵車站/紀念碑/和平島  

[新北 淡水] 歷史走讀 關於周杰倫母校的另一個祕密 淡江中學/陳澄波戶外美術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麋鹿與浣熊 的頭像
    麋鹿與浣熊

    一日の遠方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