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最熱門的電影,除了新海誠的《天氣之子》外,應該就是遊戲IP改編的《返校》啦!!這部以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為背景的作品,除了在第56屆金馬獎中,一舉入圍12項提名,成為最大贏家,上映至今票房也突破了二億台幣,成為2019年話題最夯的國片。

電影開始的第一顆鏡頭,白教官帶著一雙銳利如鷹的雙眼,站在校門口,像X光機般、逐一掃視身穿制服、頂著三分頭、西瓜皮的男女同學,一個個排隊走入校園,大家都刻意避開和教官眼神交流,校園內到處貼滿口號式的標語,甚至在升旗時,憲兵還可以直接開車進校園將老師抓走,臨走前那句:「國家殺人」,伴著驟然停止的升旗歌,如今看來極不可思議,但對於戒嚴教育下養成的世代來說,這只是青春的回憶之一而已。

1960年代,國家正處在動盪不安的時刻,以「防止匪諜」的名義監控著人民的言行,所有學生也被要求訓練成單一的樣貌,集中管理在政府設定的體制內,而維護校園秩序的「教官」,不管是隸屬於國防部或是反共救國團,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協助國家能隨時動員作戰,而戒嚴時期,所謂的敵人,指的就是「匪」,於是我們經常可以聽見下面這段洗腦式的話語,出現在生活四周。

「檢舉防諜,人人有責;隱匿匪諜,與匪同罪;煽動思想,從嚴處置;顛覆國家,唯一死刑。」

透過嚴密的監控系統,人人都能成為舉報者,於是有人開始公報私仇,胡亂栽贓附匪、讀匪書等罪名,造成許多人無辜枉死,這正是《返校》故事中的時代背景。看完電影的心情是沉重的,恐怖氛圍確實令人不寒而慄,但跟著方芮欣一起直面那些威權體制下的過往,國家箝制人民自由與思想的行為,其實更令人膽顫心驚。

35.jpg

很慶幸自己不是生在「看了幾本書」就會被消失的年代,但不幸的是,從小到大念的都是國編本,歷史課本裡,永遠只有二元對立的敘述,很少能看到其它不同的觀點。

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針對一些「重大事件」,總是三言二語輕輕帶過,直到解嚴後,社會上開始出現要求轉型正義的聲音,許多過去被隱藏的真相漸漸被揭開,才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原來曾經發生那麼多故事。

在電影之外,如果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以下有幾本書推薦可以找來看看。

45.jpg

以前看書,真的很少會特別注意譯者耶!!這本《翻譯偵探事務所》作者賴慈芸,是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這些年來,她化身為翻譯界鍵盤柯南,逐一找出許多外文書籍最原始的翻譯版本,還給譯者一個公道,書中收錄了50則精彩的案例,透過這些翻譯作品背後的故事,可以看出書籍與政治議題,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糾葛。購買請按此

【譯界人生】尋找歷史洪流中那些「被消失」的譯者們——賴慈芸

46.jpg

這本書是「臺灣阿祖的私密故事」系列書籍,作者陳婉真透過深度訪談近百位耆老,從他們的回憶中,梳理出1940至1950年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情感豐富的文字敘述,加上照片紀錄,這本書補上了當時在台灣的景況,這些都是歷史課本上看不到的故事,同系列還有一本《1940-1950消失的四○年代2:背後那支槍》。

47.jpg

這本《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讀起來非常催淚,總共有六位作者一起執筆,整理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留給家人或摯愛的遺書。

在戒嚴時期,有二群為了理想,公開向政府挑戰抗爭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是「省工委」以及「泰源事件」的當事者,這些人遭到逮捕後,立刻被判處死刑,行刑前所留下的遺書,卻一直被扣押在國家機密檔案中,直到2011年,經過家屬極力爭取,社會要求轉型正義的壓力之下,才使這批文件重見天日,但這些遲了60年的家書,有些交到家屬手上時,收信者早已不在人世間,根本永遠無法送達了。購買請按此 

在電影中,張老師被捕後將赴刑場前,有留下一封遺書給方芮欣,信中只簡單寫下:「白鹿予水仙:此生無緣,來世再見。致自由。」不過這封信當時並沒有機會送到方芮欣手上,而是在多年後,由同案的魏仲庭,把遺書帶回學校,但此時方芮欣已成了校內亡魂,所以張老師這封信,也沒有真正的送達。

48.jpg

在政治事件中,女性通常都是被忽視的角色,這本《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講述了白色恐怖時期,多位被關押到綠島接受思想再教育的女性故事,而「流麻溝十五號」,正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購買請按此

49.jpg

作家米果的舅舅,寫下自己的故事《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讀來有著淡淡的感傷。

本書作者顏世鴻,當年在台大念書時,因為看了幾本社會主義的書和小說,所以加入共產黨,不久後被捕入獄,監禁於綠島、小琉球長達13年7個月,出獄後重新考入台北醫學院,他在80歲時寫下這本書,算是自己為家族,以及當時一起同囚的獄友,留下一份紀錄,也讓後世知道,過去曾有一個這樣的台灣。購書請按此 

50.jpg

這本《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楊揚》在對岸也有出版,不知道有沒有合法版權,作者藍博洲專長於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就是他的作品。購買請按此

他從一封留給柏楊的遺書開始追查訪問,挖掘出50年代白色恐怖下犧牲者的群像,並揭開潛伏特工張志忠,一家三口蒼涼的往事。

解嚴後,書籍出版已經不再有像昔日的種種限制,上面這些書都是可以公開閱讀的,不會被抓走XD

在電影《返校》中,讀書會成員們,因為讀禁書而被拘捕判刑,包括泰戈爾的《飛鳥集》、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以及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這些書或因為作者的政治立場,或因為譯者為中國人,與匪相關,因此作品便成了禁書。

不過當時也有許多「禁書」,被禁得莫名其妙,像是《湯姆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因為名字和馬克思相近,特務人員認為他們是兄弟關係,所以馬克吐溫的書就被禁了XD(感覺好荒謬啊!!)

黎子松作品「南方的木棉花」,這支MV的內容,用的是1950年代,綠島新生訓導處政治犯的生活宣傳照。

新竹中學國文老師黎子松,在任教期間,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後來與傅煒亮二人,一起被逮捕並判處死刑,1951年槍決前夕,他在獄中寫下:「希望槍斃我的那一天,能給我一個廣場,讓我的腳伸直。」

「南方的木棉花」是黎子松在獄中,寫給二位受難女學生的作品。當時就讀新竹中學的傅如芝和黃竹櫻,如同電影《返校》中的情節,因參加讀書會被逮捕,之後傅如芝被指控「為匪宣傳」而遭到槍決,黃竹櫻在出獄後病逝。

如今位於新竹的228紀念公園內,在當年新竹民眾遇難地的旭橋畔,有座和平紀念碑,可以看到這首歌的歌詞。

《返校》中的「雨夜花」。

除了歷史事件,導演也在電影中,隱藏許多有意涵的數字密碼,和充滿個人風格的彩蛋。

04.jpg

電影中方芮欣的學號是493856。

這是導演徐漢強以「台灣戒嚴起始年1949年」和「戒嚴時間總長38年56天」,所組合成的數字。

24.jpg

▲學弟魏仲庭的學號是501014。

這組號碼是來自發生在基隆中學支部的「光明報事件」,因為此案而被判處死刑的鍾浩東,他被槍決的時間,就是1950年10月14日。

08.jpg

▲《返校》中,有段以光明報為藍本的故事,主角就是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他是作家鍾理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妻子是蔣渭水的養女蔣碧玉。

經歷過228事件後,他看到社會動盪不安,因此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1947年9月,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透過地下刊物《光明報》,闡述對國家及政治的理念,並舉辦讀書會等相關活動,1949年8月遭到逮捕,1950年10月4日槍決於馬場町。

56.JPG

▲反轉螢幕上的這組數字9787530629819,就是「苦悶的象徵」這本書的ISBN書號。

導演徐漢強有在自己作品中。偷藏「長頸鹿」的習慣,在《返校》記者會上,他特別公布,電影中會看到3.5隻長頸鹿。

58.JPG

電影中,方芮欣和張老師到電影院約會,大螢幕上播的是李行導演1962年的作品《兩相好》。

故事描述外省與本省鄰居二個家庭,分別開設了中醫、西醫診所,不對盤的二家卻因為兒女相戀,最後消弭彼此對立成見,結為親家的故事。

導演在訪談中說到,會選這部電影,其實完全是因為:「電影中有長頸鹿啊啊啊XDDD」

60.jpg

電影尾聲,老後的魏仲庭(雲中岳飾),再次返校,坐在破敗的教室裡,回想著前輩當年在獄中告訴他的話。

「我不會忘記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當年他答應老師會努力活下來,一天都不敢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事。

長頸鹿就出現在教室背後牆壁上的塗鴉中,另外魏仲廷去張老師家時的背景,還有方芮欣回家時,門口一幅鄭和下西洋的古畫中,也可以看到半隻長頸鹿,可見導演真的很任性啊!!

59.jpg

在《返校》記者會上,王淨與曾敬驊特地送給導演一隻長頸鹿。

53.jpg

「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期待的。」

張老師鼓勵學生,即使自由被限制住,但仍要懷抱希望勇敢面對明天,只要能夠活下去,未來就有被改變的機會。

54.jpg

「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不就只是看幾本書而已」

在禁書、禁歌的年代下,人並沒有生而自由的權利,許多人只是因為參加讀書會,就突然被消失了。

39.jpg

「我們有著獸性和惡魔性,但同時也有著神性」、「我們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著愛他主義的欲求。」

這句話是出自日本作家廚川白村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由於翻譯者是魯迅,在1960年的時代背景下,這本也是禁書之一。

22.jpg

「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張老師即將赴刑場被槍決,他和魏仲庭在獄中告別時,特別告訴他這句話,好讓人淚崩啊!!

20190920_返校.jpg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請平凡而自由的生活吧」

張明暉老師雖然遭到方芮欣的背叛而入獄,但是他並不責怪她,老師最深切的渴望,是所有人都能平凡而自由的生活。

極權主義對人民的禍害,已逝的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一個犯罪的權力,過去是,將來仍然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個威脅。」要防止當權者作惡,需要成熟的公民社會來監督,而公民社會的成長和進步,必須依靠普及的公民教育,在倡導轉型正義的今天,忠實面對威權獨裁時所犯下的錯誤,尋求和解建立信任,這才是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

看完電影版的《返校》之後,衝擊其實不小,它非常直接刻劃出白色恐怖時期,社會上肅殺的氣氛,故事人物雖然簡單,但導演充份利用了虛實交錯、今昔切換的敘事節奏,加上精彩的場景設計和音樂效果,在驚悚恐怖的氣氛中,說了一個讓人害怕又動容的故事。

從1949年5月20日起,台灣宣布實施戒嚴,到1987年7月15日解嚴為止,前後共經歷了38年56天的時間,小小的島嶼上,發生了太多悲慘的故事,許多人在一夜之間被消失,是生是死家人也無從得知,這些原本只是屬於上一輩台灣人的集體回憶,透過電影,讓年輕一代也能注意到這些歷史,所謂的和解,並不是將過去遺忘,我們要永遠記得,如今擁有的民主和自由,是多麼得來不易。

  

讀 | 

[2019 電影] 致自由 以驚悚回首白色恐怖下染血記憶 青春與時代的輓歌《返校》

 台灣影劇中的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