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烈:逆權年代》以日本殖民統治韓國時期為背景,講述獨立運動家补烈對抗日本政權的故事,他在朝鮮三一運動後,被學校退學,便移居東京,集結當地的朝鮮青年,組織「不逞社」,策劃抗日活動。當時日本人將參與反日行動的朝鮮人,稱為「不逞鮮人」,也就是比較不聽話的那群人,补烈以「不逞社」自居,嘲諷較勁的意味濃厚。
1923年9月1日上午,日本關東發生8.1級大地震,全國各地滿目瘡痍、災亂頻傳,為了掩蓋政府對災民處理不當的負面情緒,便謊稱朝鮮人在水井中下毒、縱火及鬧事,藉機殺害了六千多名無辜的在日朝鮮人,朴烈挺身而出揭發事實真相,為了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他自首並承認預謀用炸彈暗殺裕仁皇太子,被定為大逆罪人。
他的靈魂伴侶金子文子,聲稱自己也有參與刺殺計畫,一併被捕入獄,1926年3月25日判處死刑,隔月昭和天皇下令對他們進行恩赦,改判無期徒刑。消息傳來,朴烈在盛怒下,宣佈拒絕天皇的減刑宣言並無視之,金子於1926年7月23日中死於獄中,據稱是自殺。
在台灣很少看到電影片名會用到「逆權」這個詞,逆權的意思是在權力不對等的處境下,居於下位的人挑戰上位者的權力支配。近幾年韓國電影在香港上映時,當地片商就很喜歡用「逆權XX」,甚至衍生出逆權系列的電影。像是《逆權司機》(台灣翻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1987:逆權公民》(台灣翻譯《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逆權大狀》(台灣翻譯《正義辯護人》),而這部《朴烈:逆權年代》,在香港的片名是《逆權車夫》。
對韓國導演來說,這種民族意識的題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除了有一定票房市場,藉由電影,喚起人民對歷史的記憶和群體憤慨,在恨的文化中,激發出全民奮發向上的力量,讓國家變得更強大,勇於面對歷史的態度,真的很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