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路」位在中山公園東門附近,緊鄰著百家村,也是喜歡老廈門風情的必訪之路。
從熱鬧的公園東路轉進白鶴路,就像穿越了時光隧道,撩起了一份淡然悠遠的情緒。一路往百家村的方向走去,只見小徑中,低矮的房舍錯落有序,沿途有不少怒放的大紫荊和鳳凰花,路的盡頭就是白鶴岩,昔日廈門24景之一。
午後的斜陽,恣意灑落在老樹和石牆上,拉出了孤寂狹長的身影,白鶴路穿越了老市區中最悠長的浪漫,
「白鶴路」位在中山公園東門附近,緊鄰著百家村,也是喜歡老廈門風情的必訪之路。
從熱鬧的公園東路轉進白鶴路,就像穿越了時光隧道,撩起了一份淡然悠遠的情緒。一路往百家村的方向走去,只見小徑中,低矮的房舍錯落有序,沿途有不少怒放的大紫荊和鳳凰花,路的盡頭就是白鶴岩,昔日廈門24景之一。
午後的斜陽,恣意灑落在老樹和石牆上,拉出了孤寂狹長的身影,白鶴路穿越了老市區中最悠長的浪漫,
每年夏天颱風季一到,大雨過後,廈門島外以及漳州這一帶,常常會遇到淹大水的慘況,整條馬路漫成一片汪洋,生活和交通都非常不方便
「五斗堂麵館」是廈門一間中式料理的連鎖餐飲,從招牌到店內的裝潢擺設,可以看見濃濃的中國風,服務人員的穿著也很有特色,有點像是從武俠小說中走出來的店小二,最妙的是,每當有客人上門時,他們還會全體一起熱情的大喊:「客倌,裡面請!!」,第一次來的人,常會被嚇一大跳呢!!
這天到廈大的校園書店來喝咖啡,不小心錯過了飯點,學校餐廳已經關門休息,只好到校外去覓食,隨便亂走到巷子裡,剛好看到這間麵館,店外看起來乾乾淨淨的,菜單和價格就大方擺在門口,賣著中式麵食和一些飯類小菜
在海滄還沒有「紙的時代書店」之前,想要買書,除了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到廈門大學附近的書店去買,否則就只能在當當網上訂購,不過即使是選了貨到付款,快遞小哥
「紙的時代」在阿羅海廣場裡共有三個不同型態的經營場所,除了一般書店之外
「紙的時代」出現在實體書的市場,可以說是滿足了每個愛書人心中,對完美書店的夢想。
許久沒到阿羅海,這次來沃爾瑪買東西,發現在必勝客旁邊一間商場的轉角,鮮綠色招牌的仙草南路,終於也到海滄來插旗甜品市場啦!!
自從鼓浪嶼開始實施管制每日登島人數之後,再也不能任性的說走就走,買張船票就過去度週末假期,還好廈大附近有個曾厝垵,這幾年經過文創風潮的洗禮後,小漁村也變身成處處充滿文青味的創意園區了。
廈門SM城市廣場是菲律賓SM集團投資中國市場的第一站。由於集團是從賣鞋起家,晉江籍的華僑施志成先生,1958年在馬尼拉開了第一家店,取名為鞋庄(Shoe Mart),這也是SM集團名稱的由來
新加坡酒店就位在MRT二市站附近的溪岸路上,距離華新路和中山公園北門不遠,散步可到華僑新村以及百花村,價格平實,服務親切,環境也很乾淨舒適,是二市附近不錯的住宿選擇。
「溪岸路」原先指的是廈門十三溪之一的帶溪,沿著溪岸周圍的路段,
去年十一月底,在微信上看到阿度茶餐廳,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的新聞,冬夜裡,一群被積欠薪資的員工,無助坐在上鎖的店門前滑手機,等政府單位前來處理,讓人看了很難過。
阿度曾經是家口碑不錯的茶餐廳,萬達店我們也吃過好幾次了
搭客運來到漳州市區後,想看看當地比較幽靜的古蹟,三輪車師傅推薦歷史街附近有間文廟,據說平日人很少,而且不用門票。
講好15元坐到文廟門口,只見師傅一路逆向,七彎八拐的穿行在市場和小巷之間,正納悶這裡怎麼會有廟,師傅已經把車停在修文西路的牌坊下面。
記得2011年米糕剛到廈門工作時,當地許多風景區賣的紀念品,看起來就和三峽、九份老街上的差不多,太多相似的產品,重複成一種陳腔濫調,完全引不起任何想購買的欲望。
沒想到短短幾年之間,文創的風潮也從台灣吹向了廈門,從輪渡附近的中山路開始,一路蔓延到了鼓浪嶼,「第七鋪」、「黃遠堂鳳梨酥」、「陳罐西茶貨鋪」、「蘇小糖」、「張三瘋」到「趙小姐」等品牌,都是
之前看到海峽旅遊雜誌的美食專欄,介紹在大陸吃日本料理有個潛規則〜
廈門大學附近有個熱鬧的學生商圈,逛起來很像台北的師大夜市,各式各樣的美食、服飾、咖啡、書店、生活用品店林立,一家家店鋪,隨著從早到晚不停歇的人潮,蔓延在廈大周邊的小巷中。
走進華新路,高大的老式洋樓加上盤根錯節的小巷,組成了廈門島上最無序的迷宮,對於不趕時間的人來說,或許是種閒情逸致,但是對於個性急如風或是快遞先生而言,要在這百轉千迴的小路中找地址,應該就是種折磨了
初夏的南方,綠意盎然、陽光和煦,這種溫度適宜的天氣,特別讓人想出去走走,當地友人知道我們喜歡清靜,推薦可以去華新路看看,感受一下廈門島內最詩意的小資風情。
華新路位在中山公園附近,又叫做華僑新村,1957年,一批在南洋經商的華僑,為了相應國家號召返國參與建設,由廈門市政府批准了這片土地讓他們在此安家,經商有成的華僑,特別偏好西式建築的瑰麗,五十多棟充滿西洋風格的別墅便先後在此落成。
從公園西門走出來,轉進華新路後,沿途都是飽含滄桑且充滿西洋語彙的老別墅,西班牙式、法式、瑞式、德式,每一棟都有不同的特色,從大門上的雕花裝飾,到斜立造型的屋頂,氣派的立柱等,處處可見當年這些華僑的雄厚財力。
經歷過半個多世紀的交替變更,有些別墅早已無人居住,隨著現代人喜歡探尋老建築的風潮興起,這些充滿西洋藝術之美的老洋房,陸續轉型成了西餐廳、紅酒館、私房菜、咖啡館、工作室、畫廊等。以時光和歷史沉澱的韻味,在商業裡重新和人群連結,也讓華新路充滿了創意與活力。
上網查地圖時順便訂了住宿,這次選了老洋房改建的家庭旅館21 Howtel。第一次看到這間旅店的名字
仲夏,一個人漫走在鼓浪嶼,到處都是風景,閒晃
來到鼓浪嶼,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找路、找貓、找風景、找歷史、找美食、找明信片、找巷弄中的小店,在島上,可以做任何事,也可以不做任何事。
每個人帶著各種不同的心情,編織自己的夢想,來島上尋找心中的答案
冬天的時候,摸黑來過一次植物園,厚重的衣服,又穿錯了鞋,冷吱吱加上腳痛到不行,匆忙走過幾個景點就回家了。隔了半年再來,已是微熱的初夏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