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參加基隆卡米諾舉辦「走讀太平」活動時,導覽老師帶大家參觀虎仔山上、KEELUNG地標旁的太平國小,當時學校剛停辦不久,許多關心校地原址後續發展的老校友,特地在週間撥空一起來回顧校園,站在海拔100公尺的頂樓平台,望著眼前被白霧包圍的基隆港,矗立在港邊數十層樓高的大型郵輪,彷如縮小的模型,冬日裡的海洋帶著一抹陰鬱的淺灰,冰冷的雨水飄落在臉上,視線更遙遠的東西岸碼頭,人、車、船,都像火柴盒般,讓人更看不清楚。
和校友們一起走在偌大的校園內,聽大家分享昔日上學的回憶,學校在1967年奉准籌備招生,1970年開始有了第一屆的畢業生,當時還沒有地標公園,通往山頂是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同學間流傳著走進去會被魔神仔抓走的校園傳說,卻還是止不住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放學後結伴相約探險,這樣山海相伴的童年,成了讓都市孩子欣羨無比的回憶。
創校超過半個世紀的太平國小,隨著基隆港國際貿易形勢的轉變,社區裡人口外移嚴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2017年,學生只剩下17人,當年7月吹下熄燈號,學生們也被安置到其它學校就讀。
2017年8月1日,基隆市中山一路189巷135號的太平國小,正式走入歷史。
廢校後,基隆市政府都發處爭取經費修繕,為這間山頂上的學校尋求新的用途,2021年,基隆市文化局宣布將與「青鳥書店」合作,讓這裡重生為可以看海的人文書店,也將部份空間轉作地方創生交流基地,繼續訴說屬於基隆在地的故事。
▲難得遇上一個朗朗的大晴天,搭客運來到基隆,準備前往探訪剛開幕的太平青鳥書店。
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原本灰暗的磚色建築,牆面已被上大片明亮的白色取代,建築右側原是一年級的教室,如今打開了樓地板,通透視野帶來了嶄新的意象,開幕期間,熱熱鬧鬧的舉辦了多場與在地文化相關的講座,也為這座靜寂許久的山城,帶來拍照打卡朝聖的人潮。
▲經過明亮新穎的火車站,看見馬路對面的舊站原址,已經套上了藍色帆布罩,老舊的基一信橋也在去年三月被拆除了,如今整個「國門廣場工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穿過火車站後方馬路,來到基隆地標登山步道入口,沿著中山一路113巷的小徑,一路走階梯上去,大約15分鐘可以走到山頂的書店。
這裡被稱作「罾(ㄗㄥ)仔寮社區」,因為小山城就位在清代舊地名「罾仔寮」的範圍內,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一個緊鄰著基隆港西岸,順著山坡地勢興建的聚落,最早的紀錄出現在雍正元年(1723年),當時就有閩南、漳洲人士,從淡水河口的八里坌移居到這裡開墾。
「罾仔」指的是四邊有支架,可以撐開張設的魚網,早期當地居民多靠漁撈維生,以罾仔網捕魚,就地搭建許多處理魚貨的棚舍,因此稱作「罾仔寮」,日治時期,隨著基隆築港工程和擴建,如今住在這裡的居民,大多是過去的碼頭工人和他們的後代。
社區內有一條陡峭筆直、連結太平國小與山下市區的步道「中山一路113巷」,也是前往「太平青鳥書店」和「地標公園」最便捷的路徑。
目前當地住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沿途會經過不少阿公阿嬤家,還有山海劇院、芭樂宮、山海小博物館以及蘭屋,也有一些廢棄空屋改造成的展示空間,在聚落入口處,有張「罾仔寮社區導覽地圖」,以山海藍為意象,標示出社區營造團隊,所修繕整理過的幾處老屋空間,在上山過程中,可以順便欣賞這些在地的故事。
社區裡的住屋大多順著山勢而建,格局並不方正,行走之間頗有探險的趣味,近45度陡斜的路面,一半是階梯,一半是坡道,這是為了方便社區居民和郵差騎摩托車出入的設計,行走在蜿蜒的巷弄裡,坡度又很陡峭,戴著口罩走上坡路實在辛苦,邊走邊拍照,遇上熱情的阿公阿嬤打聲招呼,偶爾還有從草叢間竄出的小貓,蹲在路邊四目相視,慵懶無懼的樣子十分可愛,原本十多分鐘的路程,晃了快半小時才走到山頂。
開車上去的話,必須從虎仔山迴車塔開上去,迴車塔入口位在中山二路65巷內,書店門口的停車位並不多,搭計程車上山也是個方便的選擇。
▲沿途都有這樣的綠色指標。
山路上有一間小小的「有應公祠」,當地居民稱為「芭樂公廟」,過去在特定節慶時,是觀賞野台戲和露天電影的地方。
▲快到山頂處有一間小賣舖「蘭屋」,這裡以前曾是柑仔店,牆面上延續著山海的藍,繪製出許多當地的原生植物圖樣。
上次參加社區導覽活動時,當地里長說起在1970年代,基隆港是台灣第一大港,國際貿易興盛,罾仔寮匯聚了各地來此謀生的人們,1980年代,太平國小曾有近千學生的規模,每個年級都有六個班,每班至少50人,當時的113巷非常熱鬧,社區內有六間柑仔店,生意都非常好,不時還有攤販挑著物品沿街吆喝叫賣,如今位於蘭屋左上方的山腰處,以前曾經設有復興廣播電台。
隨著碼頭業榮景不再,年輕人移往外地工作,社區裡留下最多就是老人和小孩,這個因應港口產業而形成的山城聚落,也因為不便利的環境,漸漸被大家遺忘,直到這幾年隨著太平國小「廢校重生」的議題,開啟一系列社區再造活動,元智大學成立工作坊進駐,開始收集聚落裡的生活風景和在地故事,透過走讀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罾仔寮社區。
▲到書店前的最後一段階梯,前方那棟白色建築,就是太平青鳥書店了。
這樣的山城,讓人想起台北公館的蟾蜍山,也是這樣的風景。
[台北 公館] 從自立營造到文化保存 串聯百年古道山城聚落記憶 蟾蜍山大客廳
▲氣喘吁吁爬到山頂,轉身往下望去,整個基隆港風景盡收眼底。
▲太平國小的中、英文校名,都有被保留下來。
▲昔日老舊的校舍,如今已煥然一新,書店位在最右邊的建築內,11月初到訪時,現場看到還有很多工程正在進行中。
▲營業時間請參考臉書公告,原則上從上午10:00~下午18:00,週一、二休息。
一樓是書店陳列區和「京盛宇」吧台,主要販售新書、茶飲和咖啡。有少許座位可以坐下來看書、喝飲料。
二樓主要是講座空間和藝廊,開幕期間第一檔是基隆攝影家鄭桑溪、林官賢、賴鐸洋《基隆時光詩》聯合攝影展,呈現各個不同時期的基隆風貌,現場也有陳列一些書籍和雜誌,可以坐下來閱讀。
三樓的視野極好,可以站在窗邊欣賞基隆港風景,也可以看看《流轉的島嶼記憶 檳城 基隆 馬尼拉—與海共讀的特展》。
▲展示平台上,有許多與基隆在地文化相關,以及探索海港城市發展的選書。
▲現場有提供茶飲、咖啡和啤酒,輕食類選擇不多。
▲店內買書沒有折扣,但有送基隆散步地圖的書衣。
▲主要的書籍都陳列都在一樓這片書牆,選書主題還算多元。
▲架上的書況都不錯,
▲從一樓往上看,打通的樓地板,挑高空間更顯視野開闊。
▲二樓走廊區的攝影展,可以看到不少基隆過去的樣貌。
▲店內擺放許多國小的課桌椅,呼應著原址曾是太平國小,有一種傳承的意涵。
▲這次來訪,主要就是為了《流轉的島嶼記憶 檳城 基隆 馬尼拉—與海共讀的特展》而來。
▲透過文字、聲音、影像,一起回顧過去那個流行又前衛的基隆。
▲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經濟和運輸,一直與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
▲很喜歡關曉榮這本《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可惜目前市面上已絕版。
▲在大航海時代下,與海相關的故事並非一帆風順的平靜,回望時代中一層層的過往,讓人一窺海洋歷史中的真實樣貌。
▲「海上流動的人們,為何遠行?」讓人想起金門人下南洋落番的故事。
▲看完展覽,就會了解基隆為何有這麼多,隨著航海地圖所帶來大江南北、各種口味的美食,那是一種屬於港口城市的獨特氣息。
展出的資料雖然不多,但是個很有意思的主題,從相關書籍中,也能看到一些基隆的舊照片和海洋發展史,也讓人驚訝在四百年前的馬尼拉,就有《漳洲話語彙》在流傳,讓來自歐洲的西班牙人,可以和閩南的商人溝通無礙。
▲從三樓窗邊眺望基隆港全景。
▲走出書店往上走,可以看到基隆地標觀景台和小學操場。
▲後面還有二期工程,將會繼續整理修建校園附近的道路、圍牆,並加強夜間照明。
▲下山時可以順便參觀社區空屋改建的山海小博物館。
▲關於台灣佛甲草、鳳尾蕨的介紹。
▲由基隆山海工作營策畫的「罾仔寮原生植物地圖」。
雖然隨著現代化生活的發展,社區內大多已改建成以水泥和鐵皮為主的住屋,但是因為環境潮濕,當地有許多原生植物,仍與居民生活緊密共融,走在山徑上,不時可以看見各式蕨類植物,依然生長得很茂盛。
或許因為基隆市政府宣傳得很用力,開幕初期參觀人潮爆多,熱鬧的書店少了原本該有的靜謐,反而比較像是熱門的拍照打卡景點,室內少少的座位比大風吹還難搶,這樣的書店氛圍有人喜歡,也有人不能接受,在三樓看完《流轉的島嶼記憶 檳城 基隆 馬尼拉—與海共讀的特展》,個人覺得展覽和攝影都很精彩、讓人收穫很多,特別是現場有許多絕版書,可以自由閱讀,並了解「基隆」在大航海時代,與檳城、馬尼拉等地,透過大海所串起的碰撞與交會。
來到基隆想逛書店的選擇不多,之前去過東岸廣場的「見書店」,以及台灣第一間賣繁體中文書的「自立書店」,還有位在孝二路96號二樓的「魚曰二手書店」,這些書店雖然規模不大,但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也承載著經營者對在地閱讀文化的理想,雖然現在的「太平青鳥書店」比較像觀光景點,但至少也延續了部份文化教育的使命。
[基隆 仁愛區] 用選書帶出城市風景 以藍色大海構築閱讀夢想 見書店Bookafe
盡情欣賞了藍天下的風景後,慢慢走回山下,希望停辦的太平國小重生為可以看海的書店後,能帶來更多人對「罾仔寮社區」的認識,透過與在地連結的展覽和講座,讓大家知道關於這座海港城市,過去的歷史和脈絡。
期許虎仔山上的太平青鳥,能成為再次認識基隆的一個新起點。
<<太平青鳥書店>>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中山一路189巷135號
電話:02-2427-6323
營業時間:10:00~18:00(週一二公休)
FB:太平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