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時候,參加了一場由猴硐礦工文史館帶領的活動「猴硐本坑一通坑天車間礦車軌道探尋體驗」,由當地退休的老礦工,帶我們回到過去的採礦區,尋找天車間所在地,在蔓生的綠樹草叢中,找到當時使用的120匹馬力捲揚機,之後循著山林裡的礦車軌道、捨石山等遺跡,了解當年礦業蓬勃的年代,發生在猴硐礦坑的故事。

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因為只有少少的梯次,每場20人,報名狀況非常熱烈,所有路線和展示文物,都是老礦工們自掏腰包,到處蒐集而來的礦業資產,猴硐除了是貓村,曾經也是盛產煤礦的小鎮,位於柴寮路上的「瑞三本鑛」,過去是台灣最大、煤礦產量最多的地方,整個猴硐地區總共有18個坑口,這些地下坑道的長度加起來,有將近600公里到800公里左右,全年總產量可達680萬公噸,從民國29年開始開採,一直到79年5月1日停止採礦為止,為台灣經濟、能源做出不少貢獻。

當天來到猴硐礦工文史館,正好遇上即將開展的《近礦 風·光·坑道記憶》,在研習活動開始前,熱心的周朝南先生,先為我們解說了館內各項物品的用途,從牆上的老照片,看見那些在不見天日的地底深處,忍受著炙熱高溫,掛著黝黑笑容的人們,透過這些辛勤拚搏的勞動身影,讓我們感受屬於煤鄉過往的繁華歲月。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jpg

▲這次特展從8/29展出到10/12,除了免費參觀,老礦工們還會在現場義務解說,帶領大家一起走入猴硐的礦場記憶。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2.jpg

IMG_20200824_072534.jpg

▲介於瑞芳和三貂嶺之間的猴硐車站。

猴硐舊名「猴洞」,在清乾隆末年時,因為山中洞穴很多都藏有猴群,因此便被稱為「猴洞」,日治時期,當地因為開採煤礦而成為煤鄉,居民大多從事礦工,因為不喜歡地底有水,因此將猴洞的「洞」改為「硐」,1962年,「猴硐」這個地名被雅化為「侯硐」,直到2005年,當地居民陳情,希望改回「猴硐」,車站便稱為「猴硐車站」。

礦業沒落之後,猴硐沉寂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同於九份、瑞芳有影視產業加持,吸引各國觀光客前來朝聖,猴硐一直是個安靜的小站,直到近幾年來,因為「有貓」,猴硐開始吸引很多愛喵人來追貓擼貓,小站週邊設立了許多喵星人的拍照看板,車站內也有可愛貓站長「黑鼻」的雕像。

當礦業的記憶逐漸被人們遺忘時,一群已退休的老礦工,眼見年輕一輩,大多不知道這段礦業歷史,於是拿出他們的老人年金,向瑞三礦場租場地,找來當年一起在地底下打拼的兄弟們,成立了猴硐礦工文史館,自發性舉辦免費的導覽、體驗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關於猴硐的故事。

清晨7點來到猴硐,今天不是為了玩貓,走出車站向右轉,沿著和鐵道平行的柴寮路前行,除了可以欣賞基隆河的特殊地貌「壺穴」,路邊也有一些解說牌,介紹過去礦業時期所留下的遺跡。

IMG_20200824_074109.jpg

IMG_20200824_074224_1.jpg

IMG_20200824_074809.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jpg

▲除了火車站前,在柴寮路55號附近這段路,也是較多房子聚集的地方。

有些老厝還保留著舊式木門和鑄鐵花窗,只是門前長板凳上佈滿了灰塵,看起來應該已經沒有人住在這裡了,路中段還有一棟外觀完好的石頭厝,屋旁小菜園非常熱鬧,瓜果順著一旁的藤蔓,織出一片綠意繽紛。

或許因為時間還早,整條街道非常安靜,偶爾會有穿戴專業的自行車騎士,從身邊疾馳而過,晨間的陽光,灑落在屋簷下的小柱上,帶來一股靜謐美好的氣息。

IMG_20200824_075007.jpg

▲過了復興橋後,路邊看到一間曲折狹長的建築,門口解說牌上寫著,過去這裡是「柴油機車庫房」,負責柴油機車頭的維修保養作業。

IMG_20200824_075201.jpg

▲繼續前行,沿著樓梯往上走,可以較高的視野,看見「本坑吊橋橋墩遺址」。

過去本來有座供運煤車和人員通行的鋼索吊橋,之後隨著工作地點移轉、復興橋通車,這座吊橋的鋼索也已經斷裂,如今只剩下放在巨石上的傾斜橋柱,紀錄著1940年代,本坑(瑞三本鑛)開坑時的榮光。

樓梯下方的空間,是當年的「烘砂室」,由於柴油機車頭在行進時,輪子和鐵軌在上下坡路段會產生空轉、打滑,所以柴油機車頭內,設置有裝砂的空間,並透過管子連接到車輪前後方,當車遇到空轉時,管中的乾砂會下放到鐵軌上,以增加摩擦力,避免發生出軌的意外。

因為濕砂會阻塞管子,因此烘砂室內設有火爐,可以將砂子烘乾,再提供給柴油機車頭使用。

IMG_20200824_075244.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4.jpg

▲穿過烘砂室旁低矮的涵洞,眼前這座被赭紅色鐵柵門圍起來的地方,就是「瑞三本鑛」。

瑞三本鑛原名「本坑」,1940年(昭和15年)開鑛,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場,主要為了開採南端落差500尺斷層下的本層煤所設立。

隔著鐵柵門,望向荒涼廢棄、塵封已久,充滿歲月痕跡的礦坑內部,已有多處長滿青苔,封礦至今30年,繁榮落盡曲終人散,若沒有這些熱情的老礦工,誰還會記得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無名英雄付出的血汗和辛酸呢?

這裡曾是礦場老闆的錢坑,但在那個勞工安全意識不足的年代裡,也是埋葬許多礦場工作者的屍坑。

IMG_20200824_080134.jpg

▲「猴硐礦工文史館」位於瑞三本鑛坑口右方,原本是充電室,經過簡單整理,如今成為老礦工們保存礦場記憶的地方。

從猴硐車站出來右轉,步行大約15分鐘可以抵達,開放展示時間,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中午12點休息到1點,叔叔阿姨們要用餐,不要打擾他們喔!!

IMG_20200824_080041.jpg

▲去年暑假才重新開幕的猴硐礦工文史館,展覽空間雖然不大,但是有滿滿熱情的志工,以他們昔日的工作經驗,和大家分享礦工生活最真實殘酷的一面。

為了不讓過去這段「煤炭經濟」被世人遺忘,幾位已退休的老礦工們,向瑞三本鑛的李家,租下廢棄礦場旁這幾棟建築,用自己每月3500元的老人年金,支付水電、房租開銷,四處蒐集從日治時期使用至今,各種採礦文物以及礦業資料。

走進館內,可以看到昔日的礦工制服、礦工帽、探照燈、手提電話、救命器、甚至還有當年的薪資袋、工作地圖、挖掘計畫文件、老照片等文史資料,連日本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世界記憶遺產),都特地前來和他們訪問交流。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5.jpg

IMG_20200824_080029.jpg

IMG_20200824_080221_1.jpg

▲礦工進入陰暗的坑內工作,除了易燃、安全性不佳,很難得有影像可以被留存下來。

當年擔任鑛長的周朝南先生,為了替這些生死與共的兄弟們留下一些回憶,也想讓他們的家人知道工作的艱辛和危險,帶著這樣的想法,拍攝下許多經典的影像,沒想到意外為礦業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在展場中,隨著一張張老照片,周朝南先生熱心為我們介紹這些礦工當年的工作狀況,也讓我們看見當年這些礦工生活最真實的樣貌。

如今有些人因為職業病「矽肺症」早已離世,這些影像紀錄了那一代礦工們,背負著「產煤裕國」的重責大任,也是台灣能挺過能源危機的幕後英雄。

IMG_20200824_080235.jpg

IMG_20200824_080248.jpg

IMG_20200824_080300.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6.jpg

▲理事長說:「照片,是我想給他們留念。」

line_102010895733324.jpg

▲進入礦坑工作前,每個人都要在檢身室被嚴格檢查,確認沒有攜帶任何違禁品,才能入坑工作。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7.jpg

IMG_20200824_080407.jpg

▲坐車入坑前,每位礦工都要把寫上名字的工作牌放在坑外,讓外面的人知道這個人還在坑內。

穿戴好裝備後,進入礦場開始工作,即使坑外艷陽高照,坑內工作的人心情都是負的,因為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安全出坑,拿回名牌與家人團聚,進入坑道後,命就交給上天了,他們常自嘲入坑就是先「寄命」在神明那邊。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11.jpg

▲看到我們齊聚在看板前,周朝南理事長熱心走過來,為我們介紹了牆上這雙黑色的美援工作鞋。

這雙美援工作鞋據說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保存狀況看起來還不錯,理事長說在坑道裡環境很髒,大家都捨不得穿這麼好的鞋子,工作鞋最後成了礦工們最體面的外出鞋,遇到重要場合才會拿出來穿一下,以現代流行的眼光來看,這雙鞋不論做工、外型設計,車縫,都還是很帥氣呢!!

在坑外,礦工們彼此關係都很親密,兄弟之間什麼都可以分享,但是在坑內,水是用來救命用的,所以一滴都不能給,因為工作環境濕熱高溫,每個礦工一天都要喝上4-5公升的水,才不會中暑。

坑內的粉塵,也是造成礦工職業病「矽肺症」的殺手,因此入坑後要配戴防塵口罩,但是坑內不只溫度高,空氣也很稀薄,所以礦工們常會開玩笑說,這個防塵口罩是:「不戴以後死,戴了馬上死。」

啊!!最近常常要戴口罩,有時爬樓梯都會覺得不太舒服,這句話真的讓人很有感ㄟ。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8.jpg

IMG_20200824_080456.jpg

▲高溫悶熱黑暗的坑道內,危機四伏,檢查坑內瓦斯含量與風量,是最基本的保命方式。

在礦工開始工作前,有一批戴著白色帽子的監工人員,他們已經先進入坑道,執行安全檢測,確保礦工們的安全。

他們使用的工具包括:測風板、一酸化炭素檢知器、瓦斯檢定器、風速風量測量器等。

入坑工作時,礦工身上也會背著救命器,一旦發生爆炸,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救命器可以提供40分鐘的氧氣吸入時間,供逃出坑道使用。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9.jpg

IMG_20200824_080523.jpg

▲入坑之後,礦工們戴著各種不同工具各司其職。

有人負責爆破、開坑,有人負責挖煤,有人負責修理支架、軌道,當時大家的默契是,一起入坑的夥伴,不會因為工作做完就先出坑,所有同梯次夥伴一定會一起出坑,因為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

IMG_20200824_080640.jpg

IMG_20200824_080630.jpg

▲在坑道最深處,會有一支隊伍進行最危險的掘進工作,這裡空氣最稀薄,離坑口也最遠,因此礦工們稱之為「黑龜尾」。

坑道中負責打前鋒的工作「鑿岩孔」,也被稱為「打鴨頭」。

從事「打鴨頭」的礦工,工時短,薪水領的比別人多,但命也不長,老礦工說:「做這份工作的人,大多50歲就不行了,肺全都是黑的.......」,因為在爆破、鑿岩的過程中,大量石灰粉塵飛揚,肺部吸入大量粉塵後,很快就會罹患矽肺症,即使賺了很多錢,通常也沒命可以花。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10.jpg

IMG_20200824_080559.jpg

IMG_20200824_081006.jpg

▲當坑道內發生事故,熟悉坑道內部結構的礦工,就會立即擔起救難的工作。

即使可能會面臨落磐、氣爆等各種危險的狀況,但是等別人進來救,那實在太遲了,當危難發生時,爭分奪秒都要想辦法從死神手中搶救下兄弟的性命。

「今天我救你,明天換你救我。」

IMG_20200824_080908.jpg

「七點入坑,三點出坑,生命自己顧,死亡在側。」

小小的展覽空間,陳列著各個礦工們所使用的專業器具,配合老照片,想像著在40多度高溫的地底下,站不直身體,呼吸著稀薄的空氣,入坑後待在黑暗濕黏的工作環境下,吃便當還要配著不斷滴落的細沙吞下,這樣的辛苦,只為了讓一家人獲得溫飽。

「沒做死全家,做了死一個。」

IMG_20200824_082437.jpg

IMG_20200824_082428.jpg

▲隨著能源轉變,加上多起大型煤礦災變陸續發生,許多礦場陸續關閉。

當年的薪資卡、訓練教材、開採掘跡圖、災變事故報告.....等資料,陸續成為無人聞問的廢棄物,但紙張上記錄的不只是數字和名字,背後更是許多人一生的故事。

「那些他們不要的舊資料,我們當寶啊!!」

「那是我們的回憶啊!!」

老礦工們努力想為台灣礦業歷史留下些什麼,他們四處奔波探訪,將這些泛黃破舊的紙張,小心翼翼的收集下來,在斑駁褪色的字跡上,用心訴說他們的生命故事。

這些故事也吸引了向來對文物歷史有敏銳直覺的日本人,擁有世界記憶遺產的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還特地前來礦工文史館交流訪問。

IMG_20200824_082533.jpg

▲這樣樸實又有生命力的導覽介紹,深深的觸動人心,在精彩的分享中,不見一絲悲情,說起入坑的日子,充滿驕傲與勇敢,那是他們用生命與汗水,為台灣經濟發展寫下的光榮印記。

IMG_20200824_082555.jpg

▲礦工文史館二樓,共有二個不同的展覽空間。

站在木板通道上,眺望著不遠處的風景,個人覺得這個位置真的很棒,偶爾有火車飛馳而過,更多時候只有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瑞三本鑛安靜矗立在柴寮路一隅,即使已不見人聲鼎沸入坑工作的盛況,見證過歷史的老礦坑,伴著這些爺爺們的身影,和來訪的遊客,分享著黑暗中的光芒。

上午的走訪行程從9:30開始,拍過大合照後,理事長林正福先生,為大家簡單介紹了活動流程,接下來就前往柴寮步道出發囉!!

[新北 活動] 保存地方文化看見產業再生 猴硐本坑一通坑天車間礦車軌道探尋體驗

中午回到文史館二樓,不只有免費便當,還提供茶水招待,準備迎接下午的室內課程。

課程結束後,理事長帶大家前往文物保存室,親自為我們介紹這些器具的使用方式。

IMG_20200824_154025.jpg

IMG_20200824_154037.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1.jpg

line_102005300950930.jpg

line_102005882133430.jpg

▲每面牌子都是一個生命,一位礦工和一個家庭的故事。

老礦工說起昔日工作時的場景:「帶著小牌子去那邊坑口打卡,說要來報名,報好後到小房間領電池,電池拿給我,我牌子交給他,工作人員會把牌子放在櫃子裡,進去還要帶便當、水、救命器、袋子…....再進去。」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0.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2.jpg

▲早年女性也可以入坑,所以坑道內常可見到夫妻檔一起工作。

但坑內工作既粗重又危險,為了避免雙親同時發生事故,孩子會無人看顧,因此政府從1964年開始,下令只准男人入坑,女人只能負責坑外的工作。

1960年以前,瑞三本鑛內的女礦工,大約有數十人,文史館內有其中二位女性的照片,像是長得非常清秀,來自宜蘭的林首女士,當年跟著父親一起來這邊當礦工,另外還有一位周張謹女士,她在坑內工作了18年,之後又在坑外工作了26年,2018年,以高齡93歲過世,她曾經擔任過推車、改修、烏龜尾、採煤等不同的工作。

IMG_20200824_151633.jpg

IMG_20200824_152058.jpg

IMG_20200824_152511.jpg

IMG_20200824_153725.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3.jpg

▲右邊照片中這個黑色小包,稱作CO一氧化碳救命器,是鑛工進入坑道內,必須要配戴的器具。

當坑道內發生火災時,會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若呼吸過量的一氧化碳,人就會陷入昏迷,1980年代,國內連續發生好幾起礦區重大災變,政府向國外採購這些裝備,並規定礦工進坑時,都要帶在身上。

「救命器背在肚子旁邊,如果臨時遇到出狀況,從這個紅鈕打開,拿出來趕快戴在頭上,嘴巴咬著呼吸器,用夾子夾住鼻子,才不會吸入一氧化碳,40分鐘內要趕快出來。」

IMG_20200824_153316.jpg

IMG_20200824_153347.jpg

▲礦工入坑準備開始工作前,帶著白色帽子的監工人員,會先進入坑道內,以測風器先計算當天的風量,公式是「斷面積X風速=風量」

過去在瑞三本坑擔任監督人員的林正福理事長,為我們解說了風量的計算方式,以及配合現場人員,應該要有的合理數值。

「採礦的時候,每1個人每1分鐘,要3立方公尺的風量,所以管理人員要很清楚現場狀況,地下坑道內,有大量沼氣和濁氣,這些都要靠通風系統排出去,設備正常運作和安全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每個礦工背後就是一個家庭,所以我們要盡量把環境顧好。」

IMG_20200824_153736.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4.jpg

▲藉由礦工帽子的顏色,可以了解他們的工作區別。

白色礦工帽為礦務局長官或管理階層,黃色是一般礦工使用,藍色礦工帽是電機或技術人員。

IMG_20200824_154149_1.jpg

▲專業的救護器具,當時礦務局和瑞三煤礦也會經常舉辦救護訓練。

IMG_20200824_154143.jpg

IMG_20200824_154159.jpg

▲礦場年度計畫書以及受過各種訓練的證明,像是押車工、捲揚機作業員、礦場安全管理、壓風機作業員、安全帽燈作業員(多由女性擔任)、救護隊等。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38.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40.jpg

▲雖然礦工的薪資很高,但想想這些都是跟老天爺賭運氣,拿命換來的代價,真正是富貴險中求啊!!

line_102004786929576.jpg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41.jpg

▲右邊這位窈窕又美麗的姐姐就是吳寶銀女士。

她說自己75歲,現場根本沒人相信,不只皮膚好,爬山體力更好,在陡斜的山路上,活潑又爽朗的她,還能邊走邊講故事,果然有鍛練過就是不一樣,看得我們這群邊走邊喘邊哀哀叫的老學生慚愧不已,左邊這位就是推動成立礦工文史館的周朝南先生,講起話來幽默風趣,他們二位也是夫妻喔!!

03.jpg

▲文史館現場的海報,讓人看得好淒然。

18.jpg

▲坑內溫度很高,衣服也會被煤渣弄得非常髒汙,所以大部份礦工,在坑道內都是打赤膊工作。

19.jpg

▲1983年7月23日,當時擔任省主席的李登輝,特別來到侯硐瑞三鑛業的復興礦視察。

照片中站在李登輝主席左邊,穿著橫條紋上衣的男人,就是瑞三鑛業指定的少年領班周朝南先生,他負責教導主席鎬煤機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挖煤炭,不過當時主席並不相信通風良好又有明亮照明的地方,會是礦工平日工作的場所,他堅持要去看真實的工作區域,後來領班解釋會打擾到員工作業、影響他們的績效,最後才讓主席妥協,接受在示範區體驗礦工的採煤作業。

20200824_猴硐文史走讀13.jpg

▲瑞三公司當時因為福利好,吸引很多來自宜蘭、花蓮的人,前來侯硐當礦工。

瑞三本鑛的鼎盛期是在1970年代,煤炭產量幾乎占了全台一半,當時台灣基本薪資600元,公教人員月薪1500元,礦工月薪可以領到4、5000元,有些極危險的工作項目,還可以領到上萬元,瑞芳、平溪、雙溪等地,也因礦業興盛,大量湧入外來人口,瑞芳週邊的小鎮都成了不夜城。

IMG_20200824_154420.jpg

▲這位擁有甜美笑容的女礦工,讓人印象深刻。

▲1988年,歌手鄭智化創作《老么的故事》。

1980年代,台灣各地發生多次煤礦災變,鄭智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寫下了在他心中,屬於礦工的故事。

《老么的故事》 作詞/作曲/演唱:鄭智化

黑色的煤渣 白色的霧
阿爸在坑裡不斷的挖
養活我們這一家

驕縱的老么 倔強的我
命運是什麼我不懂
都市才有我的夢

糾纏的房屋 單純的心
坑裡的寶藏不再有
為何我們不搬走

沉澱的激動 醉人的酒
阿爸的嘴角喃喃地說
這裡才有老朋友

通往坑口的那一條路
不是人生唯一的方向
晨曦中模糊的腳步聲
遺忘了最後的一次道別

誰說寵壞的孩子不哭
就在悲劇發生的那一瞬間
淚水吶喊喚不回
阿爸在淹沒的礦坑裡面

淹沒的礦坑它淹沒了我的夢
淹沒的礦坑淹沒多少笑容
焚燒的紙錢在狂風中亂飛
過去的回憶抹不去的傷痕

礦工的兒子逃離家鄉的老么
萬能的神啊教我該如何禱告
在物質文明的現代戰場
我得到了一切卻失去了自己

再多的夢也填不滿空虛
真情像煤渣化成了灰燼
家鄉的人被礦坑淹沒 失去了生命
都市的人被慾望淹沒 卻失去了靈魂

淹沒的礦坑它淹沒了我的夢
淹沒的礦坑淹沒多少笑容
淳樸的臉孔又再一次想起
心靈的歸宿何處擋風遮雨

成長的老么 現在我終於知道
逃離的家鄉 最後歸去的地方

《近礦 風·光·坑道記憶》特展,以一句「近礦/況好嗎?」邀請大家來參觀猴硐精彩的礦業文化,聆聽老礦工分享他們在礦場工作時的酸甜苦辣,從辛苦蒐集而來的照片、文物和舊資料中,帶我們重返過去,了解「礦業人生」的那段歷史,這群充滿熱情活力的叔叔阿姨,在世人逐漸遺忘他們的時候,用真人圖書館的精神,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屬於台灣礦業史上,最最最光榮的一頁!!

來到猴硐,一起來看看那段對台灣經濟有巨大貢獻,但也常讓礦工們,處在生死一瞬的滄桑故事吧!!

 

<<猴硐礦工文史館>>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55號
開放時間:10:0017:00(免費參觀)
FB:猴硐礦工文史館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