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2015年12月時,曾在報社好友的邀約下,參加了一場「蟾蜍山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當時討論的議題,是關於蟾蜍山文化景觀範圍的劃定,那是第一次知道在台北公館寶藏巖附近,有一座這樣的村落存在,走進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抬頭就能看見一座綠色的小山丘,那裡就是「蟾蜍山」,山頂上有個軍事雷達站,山腳下的房屋沿著山勢,一路延伸到山腰處都有,被聚落包覆的地方稱作「煥民新村」,是國防部列冊的眷村,共有39戶人家。

走進村內,看到許多住戶已經搬走了,殘破不堪的門窗,斑駁的牆壁,地上凌亂散落著一些老舊的傢俱和生活用品,從新聞得知,這裡即將要被拆除,但也有文史人士積極奔走,希望能將這裡保留下來,帶著對蟾蜍山好奇,閱讀了一些資料後,才知道原來這裡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城聚落。

清朝時期,羅斯福路尚未開通,蟾蜍山是新店地區進出台北盆地的通商古道,當地還有仙人呂洞賓收伏蟾蜍精的鄉野傳說,由於清政府在古道上設置了「廨署」,向往來商人徵稅,「公館」地名便因此而來。日治時期,許多擁有農經專業的學者來到這裡,台大農業試驗所、蠶業改良場,都位在蟾蜍山腳下,研究人員便就近住在旁邊宿舍。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在此設置了空軍作戰司令部,並興建眷屬宿舍「克難村」,之後以空軍烈士徐煥昇、王衛民犧牲奉獻的精神,更名為「煥民新村」。

當時沒有分配到宿舍的人,就在眷舍周邊,由部隊支援自力造屋,形成公家宿舍、列管眷村與非正式聚落,一起共同生活的特殊樣態,雖然環境艱困,但大家還是一起克服困難,陸續在這裡成家立業,由於聚落前方正好有瑠公圳經過,加上劃定為軍事管制區,因此蟾蜍山四周還保留有大量原始林值被和豐富的生態,2010年,曾獲選為「台北市生態廊道示範區」。

這些年來,偶爾會看到煥民新村的訊息,很開心看到這座台北市內唯一的空軍眷村,可以全區被保留下來,成為見證歷史的文化景觀,今年七月,走過十年的煥民新村,終於有了第一個正式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蟾蜍山大客廳」,並陸續舉辦了一些導覽和走讀的活動,八月底參加了一場「煥民十年:蟾蜍山的保存與再生」週末導覽,在專業團隊進駐後,收集了更多關於這裡的故事,透過住民們熱心提供的老照片,看見當時來自大江南北的不同族群,一起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的樣子,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台灣成了許多人一輩子最後的「家」。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jpg

▲走過10年,煥民新村歷經了拆除危機、排佔訴訟,最後終於獲得文化景觀的認定,目前也完成了第一期的修復工程。

煥民新村內第一棟屋舍「蟾蜍山大客廳」,終於在今年七月正式對外開放,八月份的開門展覽,特地在週六日舉行了現場導覽活動。

IMG_20200822_114709.jpg

IMG_20200822_114626_1.jpg

▲從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上來,沿著銘傳國小往基隆路四段走,過了圓環之後,左手邊就是羅斯福路四段119巷,走到巷底就是蟾蜍山。

IMG_20200822_101553.jpg

▲蟾蜍山的海拔僅有128公尺,遠遠就能望見山頂的軍事雷達站。

在過去美軍協防台灣的年代時,如今的民族國中和台大管理學院,便是駐台美軍重要的空軍基地「台北通訊站/Taipei Air Station」舊址。

據說在蟾蜍山裡還藏有一座「空軍作戰指揮部」,蔣中正曾在山洞內坐鎮指揮馬祖空戰。

關於「蟾蜍山」的由來,在當地有一個鄉野故事,相傳過去在景美、新店和公館的交通要道上,有一隻蟾蜍精雄踞,經常噴出毒霧害人,呂洞賓知道後,便決定下凡來收妖,被降伏的蟾蜍精,後來便化作蟾蜍狀的山岩,蹲踞在今天蟾蜍山的位置上,而在雙方鬥法的過程中,呂洞賓因為用力過猛,因此留下一個腳印,在距離蟾蜍山不遠處的仙跡岩上。

IMG_20200822_101621.jpg

IMG_20200822_113456.jpg

▲來參觀這天,煥民新村正在搭建中元普渡的鐵棚,導覽老師說這是村裡的大事。

已經搬離的村民,每年都會趕回來參加,即使家已不在這裡,但他們依然關心村內的一景一物,畢竟這有許多他們的生活記憶。

IMG_20200822_113355.jpg

IMG_20200822_113201.jpg

▲小小的山城,曾是1987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尼羅河女兒」拍攝地,2013年,國防部準備拆除重建煥民新村時,侯孝賢導演還特地趕回來聲援要求保留。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8.jpg

IMG_20200822_113316.jpg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9.jpg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10.jpg

▲聚落內的小巷道四通八達,紅磚黑瓦水泥平房,加上鮮豔醒目的紅色大門,修復後的煥民新村,還保留著許多昔日眷舍的意象。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1.jpg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2.jpg

▲配合這次的展出主題,現場有許多村民們合力完成的作品。

IMG_20200822_103014.jpg

IMG_20200822_103025.jpg

IMG_20200822_103039.jpg

IMG_20200822_103054.jpg

IMG_20200822_103130.jpg

▲由於蟾蜍山位處城市邊陲,因此聚落內有來自各地的移民,呈現多元族群共生的特色。

IMG_20200822_103207.jpg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7.jpg

▲目前全區依照性質,分為聚落區、軍事區、歷史農業區以及生態區。

未來可以看到日治初期的古道、農業試驗所宿舍群和辦公廳舍、軍事設施(防空洞、坑道、砲台),以及列管和非列管的眷村宿舍等。

IMG_20200822_112920.jpg

▲以上藍色部分是煥民新村,老師說當時只有二成軍階較高的人,才可以分到宿舍。

其它人就在軍方和鄰居協助下自力造屋,圍繞在藍色屋舍四周,橘黃色的部份,都是這樣蓋出來的房子。2010年,煥民新村39戶遷至萬隆軍宅。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6.jpg

IMG_20200822_111522_1.jpg

▲配給到的家屋只有四坪半,沒有廚房,沒有廁所,當然也沒辦法做隔間,全家人就睡在一張床上。

隨著小孩長大,這些家屋也在鄰里間的協助下,從四坪半增建成有前院、廚房、房間、廁所,甚至有二、三樓的居住空間。

IMG_20200822_111708.jpg

IMG_20200822_111727.jpg

IMG_20200822_111752.jpg

IMG_20200822_111810.jpg

IMG_20200822_111821.jpg

IMG_20200822_111849.jpg

IMG_20200822_111943.jpg

▲透過口述歷史保存,可以看見每家每戶的故事。

IMG_20200822_112033.jpg

IMG_20200822_112052.jpg

▲當時軍方使用的電話。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5.jpg

▲展覽現場有個小小的放映室,記錄下這些阿姨和伯伯們,把異鄉當作家鄉的心情。當年離家時的一下下,轉眼間就成了一輩子。

IMG_20200822_111610.jpg

▲放映室一角。

IMG_20200822_111448.jpg

▲這座聚落的的歷史背景和屋舍樣貌,讓人想起了釜山的甘川洞。

[釜山 甘川洞] 繽紛小屋藝術村落 遇見小王子一起看海 甘川洞彩繪文化村

IMG_20200822_111147.jpg

▲以今昔對照的方式,在木方框中,以文字和插畫帶入過去的回憶。

照片中是過去村內最熱鬧的地方,常有許多攤販來這裡賣菜賣肉。

IMG_20200822_111203.jpg

▲早期家屋內沒有裝設自來水,所以每天都要到取水口排隊裝水,右邊山坡上的草皮,就是孩子們天然的溜滑梯,當然玩的滿身泥巴,回家免不了要挨一頓罵(揍)。

IMG_20200822_111213.jpg

▲這條看起來小小的路,就是清朝時期的古道,可以通到萬盛街,過去設有民防司令部的警衛駐守,有時社區內的孩子生病,警衛會特別通融,讓媽媽帶著孩子過去萬盛街看醫生。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3.jpg

▲日治時期,在這裡設立的蠶業改良場,小朋友常會去撿被丟出門外的蠶寶寶,當時的桑葉園就位於現在的師大分部內,右邊照片中這條古道,後來被日本人改為軍用道。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4.jpg

▲如今被鐵皮包住的這棟房子,就是昔日的雜貨店,也是孩子們最愛來聚集的地方。

IMG_20200822_111310_1.jpg

▲小白板上,記錄許多當時生活上的瑣事,防空洞真好用,可以打麻將也可以躲媽媽的棍子XD

IMG_20200822_111327.jpg

IMG_20200822_110719.jpg

▲村民們隨興在日曆紙上畫下生活往事。

IMG_20200822_110027.jpg

▲聚落居民杜老師,將兒時記憶彩繪在瓷盤上。

IMG_20200822_111347.jpg

▲在沒有手機和3C產品的年代,這些童玩就是孩子們放學後的生活。

IMG_20200822_111508.jpg

IMG_20200822_105605.jpg

IMG_20200822_103344.jpg

IMG_20200822_112133.jpg

IMG_20200822_112459.jpg

▲大安區學府社區發展協會,歷經半年訪談,記錄下十個蟾蜍山的故事,出版「蟾蜍山家的味道」。

IMG_20200822_105623.jpg

IMG_20200822_112254.jpg

IMG_20200822_112319.jpg

IMG_20200822_112330.jpg

IMG_20200822_112350.jpg

▲利用山上種植的時令青草,煮成青草茶,並以昔日奉茶的心,讓來客可以坐下來品嘗消暑的滋味。

IMG_20200822_112647.jpg

IMG_20200822_113058.jpg

▲過去蟾蜍山已經舉辦過好幾場不同的活動和展覽,經歷過十年努力,如今能以文化景觀的身份保留下來,未來希望很快能看到二期竣工的消息。

▲藝術很有事第57集之一【蟾蜍山聚落與她的朋友們】。

IMG_20200822_113639.jpg

20200822_蟾蜍山大客廳11.jpg

▲剪紙藝術家陳治旭引導學員共同完成「聚落故事燈」和「家徽燈」,每個燈身上,都有各家戶獨特的剪紙故事。

以牛奶盒作為藝術燈創作基礎,燈上有這戶人家夫妻的姓氏,燈的側面加入許多他們生命故事的元素,旁邊有家族敘述文字說明。

IMG_20200822_113612.jpg

▲「洋菇之父」胡開仁,一生都在蟾蜍山農業試驗所擔任研究員。

日治時期,蟾蜍山設立了「農業試驗所」和「蠶業改良場」,對農業研發、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有很大的貢獻,所培育出的農產品,也為台灣經濟立下穩定的基礎。導覽老師說聚落內還有另一位宋細福伯伯,他是台灣菇類真空包的創始者,今年80多歲,被稱作「金針菇之父」,目前進駐團隊也規劃將這些農業發展史,在聚落內展示出來,讓更多人看見前輩們的努力。

半個多小時的導覽,在熱烈的討論聲中結束,大客廳內也聚集了更多人潮,有附近住戶過來討論中元普渡事宜,也有看到臉書訊息,過來看展覽的民眾,一度沉寂的煥民新村又熱鬧了起來,隨著空間被留下,開始有人講述過去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地居民提供的資料越來越多,也讓工作團隊拼湊出更多大時代下動人的小故事。

準備離開時,發現公視正好來拍攝採訪,聚光燈下,年輕的受訪者,侃侃述說著長輩的故事,從當年離家,想家,走過大半輩子,最後在台灣有了新的家,在時代巨輪下,對他們來說,到底哪裡才是讓身心安頓真正的家? 

想知道更多關於蟾蜍山、煥民新村的故事,請關注臉書《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煥民新村有著時空背景下的無奈,當初在一切以反攻大陸為目標的政策下,國家默許這些移民居住在此,現代的都市計劃,往往只聚焦在土地分割的面積,但常會忽略歷史脈絡所形成的文化和記憶,煥民新村幸運地在居民自覺,以及志工們的努力奔走下,得以順利留存,未來期許它是一個人與生態共生的新眷村,也是我們回望歷史的另一個新起點。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