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臺街洋樓」位在延平南路上,鄰近北門廣場,是台北舊城區內(城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民間建築,附近居民都稱「石頭厝」。在日本離開台灣後,曾經做為退休軍眷的宿舍,1997年底,正式被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2000年遭遇火災,燒毀二樓木造部份,只剩下一樓石頭建築,2007年,台北市文化局開始進行修復工程,2013年起,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至今,這裡經常舉辦各式以人文為主題的展覽,免費對外開放。

延平南路舊稱撫臺街,過去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今天的延平南路、武昌街口,設置巡撫衙門,所以這條路在當時被稱作「撫臺街」,日治初期的撫臺街,大約就是今天博愛路、武昌街、中華路和北門之間的範圍,1922年,日本推行「町名改正」,「撫臺街」改成了「大和町」,一直到1946年,才以延平南路為街名,使用到現在。

這棟位在撫臺街上的建築,被稱作「撫臺街洋樓」,其實洋樓和撫臺街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jpg

▲超過百年的石頭厝,屹立在北門廣場旁,一起見證了時代的改變,並寫下許多不同的故事。

1910年,日本人高石忠慥在此興建洋樓,做為辦公室使用,同年高石組擴大經營,改為多人共同入股的合資會社,主要經營土木營造以及投資事業,期間在台灣參與了多項工程,許多高石組做過的建案,如今都已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像是即將在今年7月開放參觀的鐵道部廳舍、台灣博物館等。

[台北 大同區] 文化散步 見證台灣鐵道百年發展史 試營運預約參觀 鐵道部園區

1938年,高石組將洋樓轉賣給販售代理日本神戶銘酒富久娘、岡田式滅火器、度量衡等商品的「佐土原商會」。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佐土原商會透過關係,將洋樓轉賣給台灣人,屋主在1946年,租給宋斐如創辦的《人民導報》使用。

1947年,228事件爆發,《人民導報》根據事實報導,遭政府以「思想反動言論荒繆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罪名遭禁,(這罪名好長好沉重念到快斷氣),報社內二任社長均被逮捕,家人也遭受波及,之後宋斐如的妻子區嚴華,因為幫助前《人民導報》總主筆陳文彬,舉家逃往香港,在馬場町被槍決。

1948年,屋主將房子租給天利水電行師傅劉文輝,當時他主要從事高單價電器的維修,並接濟許多戰後來台者,一起居在這裡。

1950年,洋樓由國防部接管,轉作軍法處宿舍。提供6戶人家居住,直到1997年才搬出,當時軍法處退休人員,曾在宿舍內開設唐湘清中醫師診所。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jpg

▲台北在1884年建城,北門以「承恩」為名,成為重要的門戶。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預計拆除北門,1976年,興建中的高架橋改以彎道設計繞過,北門才幸運被保留下來,從此這座百年古蹟,就被包夾在車水馬龍之中,直到2016年,圍繞著北門的忠孝橋引道正式拆除,才結束長達40年被高架橋壓迫的日子。

重見天日的北門,如今已成為北門廣場。

IMG_20200619_110443.jpg

▲隨著西區門戶計畫,北門廣場上設置了關於台北城沿革的歷史介紹。

IMG_20200619_110457.jpg

▲最初規劃城池朝向禮制軸線,但最後完工是朝向風水軸線。

台灣在還未建省前,行政區屬於「福建省台灣道」,當時福建巡撫會在春、夏來台灣,秋冬再回福建,輪流在二地辦公。

劉璈,湖南人,是湘軍將領左宗棠的門下,曾任台灣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在1874年後,多次來到台灣督辦工程、整飾吏治。當時沈葆楨認為北台灣地位日益重要,於是上奏清政府,建議設置「台北府」,這項建議獲得朝廷同意後,准許興建台北府城,沈葆楨先後派出多位人士前來台灣,擬定建城計劃並籌措經費。

1882年,劉璈前往巡視台北城基後,深諳風水的他,認為先前的規劃不好,於是便更改了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城內的中軸線對準七星山,讓北城牆後方可以有山倚靠,台北城最後也在劉璈手中完成。

IMG_20200619_110538.jpg

▲北門廣場旁緊鄰著博愛路、延平南路商圈,這裡群聚著許多相機相關產業,有「相機街」之稱。

[台北 散步] 【街拍小旅行–北門商圈體驗遊程】漫遊台北西城區風華

IMG_20200619_110723.jpg

▲撫臺街洋樓是獨棟二層樓歐式建築,採用木石混合構造,旁邊是知名的北門美食「鄭記豬腳飯」。

一樓外牆採用台北城牆所拆下的基石砌築,騎樓立面是三個連續拱圈,採用北投唭哩岸石。

木構屋頂採用馬薩式斜頂(Mansard Roof)設計,上方有開三個老虎窗供通風使用,正中央是線條優美的長方窗,二側各有一個飾有渦卷的半圓形窗。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3.jpg

▲洋樓旁這棟有彩繪的水泥建築,立面也很精彩,與洋樓間的小小空地,已經被設置為停車場。

IMG_20200619_111418.jpg

▲抬頭可見騎樓的木作天花板,是以木材拼組成菱形的幾何圖案。

IMG_20200619_111435.jpg

▲一樓正中有扇對開的木門,門額上方的三角楣飾,是以觀音山石所砌成,二側有長型的上下疊窗。

IMG_20200619_121849.jpg

▲以北門廣場為中心,四周圍繞著許多古蹟,像是鐵道部、三井倉庫、撫臺街洋樓、臺北工場等。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5.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4.jpg

▲左上是日本神戶銘酒富久娘的產品海報,這是當時佐土原商會在台灣販售的熱銷商品,左下是2010年所生產的富久娘酒瓶,這個清酒品牌成立於1681年,至今超過300年。

右邊二張照片是高石組人員,參與新店龜山水力發電工程時,現場職員們的合照。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6.jpg

▲現場還展示了一件印有「高石組」字樣的法被,這是日本傳統職人工作服的統稱。

IMG_20200619_121837.jpg

▲「人民導報」於1946年1月1日在台北創刊,是當時唯一的左派報紙。

1947年3月因報導228事件真相,被勒令停刊,社長宋斐如,主編、記者等多位人士遭到逮捕處決。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7.jpg

▲洋樓在不同政權下,經歷不同的使用者,如今在街區一角,見證著台北城市的變遷。

IMG_20200619_121912.jpg

▲洋樓後方第二進,正好在展出「臺北百年記憶邁向現代的起點」。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8.jpg

IMG_20200619_122150.jpg

▲展場中播放著日本人拍攝的《南進台灣》紀錄片,可以看到許多昔日台北城的街景與建築。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9.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0.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1.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2.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3.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4.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5.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6.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7.jpg

▲這個展出最有意思的是,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在,其實過去並不是這樣生活,像是8碼電話號碼、自來水、報紙副刊、靠右行走等。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8.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19.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0.jpg

▲1945年5月31日,美軍轟炸台北時,鐵道旅館被炸毀,原址由新光集團標下,經營百貨商場。

今年7月開幕的鐵道部園區,特別舉辦了鐵道旅館展覽,可以從舊照片中感受昔日的豪華與氣派。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1.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2.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3.jpg

▲這些昔日地景或建築,許多都已被拆除,不存在這一代人的記憶中了。

IMG_20200619_123033.jpg

▲一樓空間不大,沿著後院樓梯走上二樓,最近的特展主題是台北車站。

IMG_20200619_123122.jpg

IMG_20200619_123144.jpg

IMG_20200619_123159.jpg

▲二樓的走廊將洋樓前後棟相連起來。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4.jpg

▲從清代到現在,鐵道在台灣一直擔負著很重要的運輸功能,這次特展便是以火車站和鐵路為主題。

IMG_20200619_123354.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5.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6.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7.jpg

IMG_20200619_123553.jpg

▲各個不同時代的人們,在文學中所記憶的鐵道風景。 

IMG_20200619_123239.jpg

▲第一代台北車站於1887年完工,位置大約在今天的北門捷運站附近,當時僅是一座歐洲式的棚式車站,1989年,第四代車站完工啟用,並完成鐵路地下化通車。

從車站的變化,也可一窺鐵道在台灣運輸史上的改變,如今更發展出速度更快的高鐵,為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

IMG_20200619_123253.jpg

IMG_20200619_123603.jpg

IMG_20200619_123643.jpg

IMG_20200619_123952.jpg

▲為了鐵路地下化工程,以及捷運、高鐵陸續出現,必須重新規劃動線,因此有了第四代台北車站。

2015年底,台鐵投入5億元,進行車站屋頂翻修和牆面地坪補強作業,2016年7月,車站新屋頂完工,滿滿的紅磚瓦包覆著白邊,充滿濃厚的閩南風格。

IMG_20200619_123629.jpg

IMG_20200619_123701.jpg

▲洋樓內的斜屋頂很有特色。

IMG_20200619_124022.jpg

IMG_20200619_123757.jpg

IMG_20200619_123818.jpg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9.jpg

▲現場也有台鐵列車長制服,提供試穿拍照。

20200619_撫臺街洋樓28.jpg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台站車站,最後是1963年新兵返鄉的片段。

IMG_20200619_124126.jpg

IMG_20200619_124147.jpg

▲頂樓規畫了都市農園,種了許多蔬菜。

IMG_20200619_124500.jpg

▲1910年,從高石組的辦公室到現在,這棟洋樓已經超過110歲了。

▲關於撫臺街洋樓的故事。

小巧精緻的洋樓,沒有太多繁複的裝飾,但是典雅的歐式氣息,在這排街坊建築中,還是顯得非常獨特,雖然內部空間不大。但是進駐單位用心規畫了許多展覽,像這次的「臺北百年記憶」,展出內容就很有趣,原來過去的台北城,還有這麼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

之前看過的古蹟,大多是官署建築,很少有民間店鋪能被保留下來,這棟木石混合的建築,一樓採用石材牆面,讓洋樓外觀看起來更顯得沉穩氣派,馬薩式斜屋頂也極具特色。

平日來訪,參觀的人並不多,慢慢看著這些課本上所不曾提到過的歷史,因為對城市的理解而打開新的視野。

洋樓對面,有間老屋改建的咖啡館「京町8号」,正好位在古蹟中心,而且在博愛路和延平南路上都有出入口,坐在延平南路這一側窗邊座位,可以看著撫臺街洋樓喝咖啡,感覺也是很浪漫的事呢!!

[台北 中正區] 初夏日和 聆聽老街區歲月故事 北門廣場旁風格咖啡館 京町8号

對一個從小在台北長大的人來說,生活中有太多習以為常的風景,透過閱讀和行走,才知道原來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就像美麗的撫臺街洋樓,在不同政權下,藏著許多過去的回憶和令人心碎的往事。來到這裡,當你親手撫觸那些堅硬的唭哩岸石,看著馬薩式斜頂,想像著在一百多年前,台北城內熱鬧的街景,那是在歷史課本上,所遠遠無法企及的感動。

有空來北門走走,認識一片台北城中的風景吧!!

 

<<撫臺街洋樓>>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開放時間:10:0018:00(週日公休)
FB:https://www.facebook.com/futai191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麋鹿與浣熊 的頭像
    麋鹿與浣熊

    一日の遠方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