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6年修復,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終於在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了,這裡前身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過去曾有近70年時間作為台鐵營運總部,2007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由台灣博物館協助修復和再利用作業,如今鐵道部園區成為台博館眾多聯盟中的「北門館」,未來配合附近的「古生物館」、「南門館」,可以串聯台北城過去的歷史,讓鐵道文化得以保存並活化古蹟建築。

園區內佔地面積最大的「鐵道部廳舍」,是磚木構造式建築,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並採用類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歷史式樣,另外還有昔日作為男廁的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等歷史建築,還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東側圍牆以及石板道,整個園區還蠻大的,室內、外有很多可看之處,再加上常設展覽和開幕特展,來到這裡可以待上大半天時間。

前往鐵道部園區的交通非常方便,從捷運北門站2號出口上來,往北門廣場方向,走路2分鐘就到售票處了,如果購買台博館會員卡,300元可以在一年內不限次數參觀,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這裡也是個適合親子共遊的室內景點。

IMG_20200625_100528.jpg

▲展場內看到這個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的鐵道旅館建築模型,覺得和東京車站、日本生命九州支店、台大醫院西址院區的風格很像,充滿了歐式風情。

和之前參觀「台北機廠」不太一樣的是,鐵道部內有很多展覽,都是以文字敘述、影像、動畫、模型等,來重現過去的場景,和台北機廠那種走在歷史古蹟裡的感覺很不同,不過這裡的文字導覽做得很詳細,可以了解台灣鐵道文化的發展過程。

[台北 信義區] 亞洲最大國家鐵道博物館 老建築的記憶與故事 台北機廠員工澡堂

園區內的常設展,結合了鐵道部歷史背景和近代鐵道發展史,目前有《鐵道文化常設展》以及《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另外針對小朋友也推出了「蒸汽夢工廠」展覽。在常設展中,透過鐵道動態模型,重現70、80年代,台灣鐵路縱貫線電氣化,以及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年代,見證台灣鐵道現代化的過程,也讓人勾起許多久遠以前的回憶。

在鐵道部廳舍二樓,有《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以及《臺灣鐵道旅館》二檔特展。

由於鐵道旅館早已不存在,透過這次特展,可以隨著老照片一起回到1908年,當時為了縱貫線鐵路開通,在台灣建造了第一座西式旅宿,透過文字和照片,感受鐵道旅館昔日的風采,彷彿穿越舊時光,回到「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時的榮景,也了解台灣邁入現代化的發展軌跡。

《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則將時光帶回到1935年代下的台灣,透過作家、前清秀才、原住民、知識青年、勞動基層、農民工人、社會運動家,呈現出在殖民統治下的矛盾與對立,他們為了追求公平機會、文化認同、思想自由、生存尊嚴、勞動權益等,在這片土地上,以一種複雜且矛盾的交錯視角,看待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透過這個展覽,也能讓人省思殖民主義對台灣造成的影響。

20200514_鐵道部1.jpg

▲進入廳舍,一間間高挑的展間內,各有不同主題,樓下是《臺灣鐵道旅館》特展。

「鐵道旅館」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統籌規劃,於1907年6月21日開工,1908年10月20日完工,當時選的位址就在台北停車場(火車站)前方,距離1百多公尺的表町二丁目,也就是今天「新光三越站前店」和「大亞百貨」位置上。

這是台灣第一間西式旅館,在旅館大廳左側設置有第一座載客電梯,可直通三樓,承重300公斤。

可惜在二次大戰末期,1945年5月31日,發生台北大空襲,鐵道旅館遭到美軍空襲嚴重毀損,目前已經不存在。

IMG_20200514_100817.jpg

IMG_20200625_100543.jpg

▲被譽為「台灣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也是興建鐵道旅館的重要推手。

1908年,耗時9年,台灣史上第一條貫通南北的縱貫鐵道完工,當時的工程負責人長谷川謹介,在工程費用中省下了約120萬元,於是便用來增建淡水、屏東九曲堂二條支線,並興建鐵道旅館。

鐵道部的工作,除了鐵路運輸之外,還有觀光推廣,在觀光事業中,包括了景點、住宿、餐飲、交通等體驗。鐵道部認為西方人不習慣中國式的客棧和日式塌塌米,為了迎接縱貫鐵路通車時來訪的各國貴賓,並彰顯台灣已經邁入現代化的生活,因此興建了鐵道旅館。

20200514_鐵道部7.jpg

▲做為當時最高級的接待場所,能出入鐵道旅館的人家,都有不錯的經濟能力。

IMG_20200514_100448.jpg

IMG_20200625_100448.jpg

IMG_20200625_100502.jpg

▲當年的英式風格下午茶,除了器皿講究,小巧可愛的甜品也很吸引人,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是新潮且品味的代表。

IMG_20200514_100517.jpg

▲作為台灣第一間、也是當時僅有的西式旅館,旅館內的職員組成也是參考西方的編制方式。

從1908年到1917年,旅館內的人員組織配置,看起來就和今天的旅宿業差不多。

IMG_20200514_100549.jpg

▲復古電話機。

IMG_20200514_100603_1.jpg

▲旅館內的住宿、餐飲、理髮、撞球、入浴、搭馬車等設施,均有各自的費用。

初開幕時,旅館走的是高消費路線,之後到了1930年,台灣歷經物價和薪資大漲,加上鐵道部推出許多優惠券、招待券一起搭配使用,鐵道旅館才成為比較平民的消費場所。

IMG_20200514_100632.jpg

▲旅館內有三間餐廳,其中最大的食堂有將近75坪,可容納千人同時一起宴會。

料理雖然以西式為主,但也可按照需要提供客製服務,當時旅館內的廚師常會在報紙上,介紹各國料理的食譜和做法,開拓台灣人的飲食視野。

IMG_20200514_100641_1.jpg

▲昔日宴會桌的擺設。

旅館內所使用的器具設備,小自刀叉,大到吊燈和廁所內的馬桶,都是遠從英國進口的舶來品,營造出頂級奢華的尊貴形象。

IMG_20200514_100657.jpg

▲除了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在重要節日,旅館也會施放煙火一同慶祝。

IMG_20200514_100901.jpg

▲從1908年到1916年,每週六晚上六點半,在鐵道旅館的大食堂會舉行演奏會,賓客可隨著音樂起舞。

當時旅館經營者,帶入許多西方的經營方式來增加收入,像是成立烤麵包部,提供旅館使用和外賣,研發自有品牌的夏季飲料、在旅館庭園設置酒類和冰淇淋的臨時攤位,吸引想嘗鮮的民眾,1912年起,旅館負責經營縱貫鐵道上的餐車食堂,在特定時段加掛食堂車廂,販賣西式餐飲和酒類。

當時台灣雖然已經有輕便洋食洋酒的餐館,但正式的西餐料理,是從鐵道旅館才開始提供的。

日本指定國家典禮晚宴需採用法式料理,連菜單都必須用法文書寫,當時為了推廣西餐禮儀,報紙期刊會寫文章教導西餐禮儀,高等學校也會安排學生,到旅館進行戶外教學。

除了氣派奢華,旅館內的餐飲服務也非常時髦新潮,出身板橋、已故史學家林衡道先生,曾形容他來鐵道旅館用餐的印象:「吃西餐,水果端出來時,還附有洗手的小碗,一切都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派頭。」

20200514_鐵道部3.jpg

▲因為場地寬敞,鐵道旅館便成為公開交際和集會的重要場所。

從1909年元月起,旅館固定會舉辦「官民懇談月會」,希望能促進官民融合並增加旅館生意。

20200514_鐵道部2.jpg

▲由於鐵道旅館是由總督府鐵道部直接營運管理,因此舉辦活動時,都是不計盈虧的追求最高品質,日本鐵道院在1911年出版的鐵道沿線觀光手冊中,曾經讚譽鐵道旅館是「東洋第一」。

20200514_鐵道部5.jpg

▲1931年,高雄與台南之間的軌道進行雙線工程,加上高雄壽山國家公園帶來的觀光人潮,於是在台南車站二樓興建鐵道旅館。

1936年3月底,新台南車站和台南鐵道旅館一起正式啟用,台北館便改名為「台北鐵道旅館」。

台南鐵道旅館雖然位在車站上方,必須忍受列車往來所產生的噪音,不過這是當時南部第一間西式旅館,仍然受到很大的矚目。

20200514_鐵道部6.jpg

▲若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鐵道旅館就是當時的網紅景點,也是文青必來的打卡點。

這裡曾舉辦過不少活動,像是漫畫、攝影、料理、工藝、物產、書法、插花等各種展覽會,其它還有演唱會、講座、電影欣賞、球類競技,甚至還有健美選拔、相撲比賽等。作家郁達夫曾來此舉辦過「中國文學」講座,吸引許多藝文愛好者參與盛會。

鐵道旅館的住宿費用雖然很高,但住房狀況一直是供不應求,每年都要拒絕不少客人。

1928年,曾有人提出旅館需要改建擴大,但是直到拖到1941年,旅館才通過增修案,原本預計一年內完工,沒想到遇上戰爭,最後整間旅館在空襲下被炸毀,增建案最後也沒有完成。

IMG_20200514_100845_1.jpg

20200514_鐵道部4.jpg

▲國民政府來台後,將原本鐵道部所屬業務,轉予省營的台灣旅行社接管,鐵道旅館也改名為「台灣鐵道旅館」。

1946年2月,台灣鐵道旅館打算小規模復業,並改名為「臺灣鐵路飯店」,但原建物毀損嚴重,因此租借台灣教育會館南側住宿用別館,繼續經營住宿和餐飲業務,由於地理位置方便,因此仍然很受歡迎。

1952年,台灣省議會決定將別館收回,做為議員接待所,鐵道旅館只好遷出。

IMG_20200514_100916_1.jpg

▲1960年代,越戰帶動了歐美人士來台灣旅遊的熱潮,台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原本打算在被炸毀的原址上興建新旅館「交通大廈」。

新建案由王大閎(他曾參與國父紀念館、故宮博物院設計案)等建築師設計,預計客房會有數百間的規模,可惜因為當時地上違建戶眾多,加上合約問題,遲遲無法動工,最後只好撤銷。

1971年,新光集團標售下這片土地,1993年底,新光摩天大樓正式落成,台北車站再次有了新的地標,鐵道旅館也逐漸被世人遺忘。

至於台南鐵道旅館則在1965年結束營業,鐵路餐廳也在1986年關門,過去新潮時髦的鐵道旅館,從此走入歷史成為回憶,如今只能透過老照片和文字,了解過去的榮景時光。

IMG_20200514_100832_1.jpg

IMG_20200625_103530.jpg

▲目前看到鐵道部室內窗戶邊框,都是很特別的綠色,介於軍綠和淡綠之間。

經過修復團隊考證,建造初期的門窗漆色,使用的應該是「淡綠一號」,個人覺得現在這個顏色挺美的,看起來穩重又帶點復古的氣息。

20200514_鐵道部28.jpg

▲希望有機會可以開看看這種窗戶,應該會直接被管理員拖走吧XD 

IMG_20200514_100925.jpg

▲因為鐵道旅館已經不存在了,現場展出有一些是繪畫作品,下面就來看看當年的老照片吧!!

IMG_20200625_100617.jpg

▲當時男士、女士分別有不同的接待室。

07.jpg

▲昔日接待室一景。

08.jpg

▲舉行宴會的大食堂。

11.jpg

▲鐵道旅館外觀。

09.jpg

▲畫家筆下的鐵道旅館。

透過《臺灣鐵道旅館》特展,才知道原來過去的台灣,曾有如此高級的住宿和餐飲場所,可惜這樣一個送往迎來,潮流聚集、開拓市民眼界、安頓旅客身心的地方,已成過眼雲煙,透過這次《臺灣鐵道旅館》特展,也讓我們再次看見,台灣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段重要且輝煌的歲月。

20200514_鐵道部29.jpg

▲長得很現代的檔案櫃,也譬喻了在古蹟保存的過程中,因為空間限制,面對這些文物,該捨棄或留下的二難抉擇。

20200514_鐵道部30.jpg

▲看起來很滄桑的金庫,走進去可以看到密實的玻璃櫃裡,展出以前使用過的請款冊、印章,以及請領月退休金、撫恤金人數的月報表。

20200514_鐵道部35.jpg

▲台灣最早的火車出現於清代,當時是用郵票加蓋搭乘區間作為代用車票,後來才有名片式車票。

1980年代,台鐵引進電腦售票系統,並加入郵局、超商取票的服務,發展到現在已經有無紙化的電子票證,從使用車票的方式,可以看到大眾乘車習慣的改變,交通工具的選擇也越來多元。

IMG_20200625_101651.jpg

IMG_20200625_101704.jpg

IMG_20200625_104818.jpg

▲很令人懷念的硬式車票,台鐵拍了一部《印票傳藝-臺鐵傳統名片式車票印製流程記錄》影片。

▲《印票傳藝-臺鐵傳統名片式車票印製流程記錄》影片預告。

IMG_20200625_104113.jpg

▲看了絕對會眼花的售票系統鍵盤,實在太酷了!!

20200514_鐵道部34.jpg

▲過去曾引起搶購熱潮的「永保安康」、「追分成功」,看完展覽後,翻翻家裡抽屜,沒想到這些我們都買過呢!!

IMG_20200625_101725.jpg

IMG_20200625_101743_1.jpg

▲以前有餐車,現在流行吃「鐵路便當」。

IMG_20200625_101802.jpg

IMG_20200625_101813.jpg

▲莒光號的前身,原來是觀光號!!

IMG_20200625_101830.jpg

▲1960年代的觀光號車型,這配色讓人想到了超級難訂票的普悠瑪。

20200514_鐵道部31.jpg

▲現場展示的貨車廂,車身上這些白色字體,比起現在的電腦印刷,更多了份樸實的韻味。

IMG_20200625_103837.jpg

▲「國音電碼」是一套台鐵專用的電報編碼系統,二戰之後才使用注音符號的形式,內容很有趣。

例如「基隆」的電碼是「ㄐㄌ」,「台南」的電碼是「ㄊㄋ」,記得之前到台北機廠參觀客車工場時,在貨車身上就能看見這些電碼呢!!

IMG_20200625_103925.jpg

▲原來普悠瑪和太魯閣是「傾斜式列車」,難怪這麼晃啊!!

[花蓮 台北] 期間限定 歡樂夢幻旅程 勸敗無極限的新太魯閣Hello Kitty彩繪列車

IMG_20200625_103958.jpg

▲行駛過北淡線的「克難號」,過去也曾在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戀戀風塵》中,出現過它的身影。

IMG_20200514_101158.JPG

IMG_20200625_103004.jpg

20200514_鐵道部12.jpg

▲走上二樓,中央橢圓廳是整個廳舍中,裝飾最華美的空間。

IMG_20200514_101120.jpg

IMG_20200625_103032.jpg

▲目前作為休息區使用,記得抬頭看看上方橢圓形的雕飾,旁邊的辦公室內,有修復過程說明。

IMG_20200514_103405.jpg

▲華麗的部長辦公室天花板,修復前其實受損很嚴重。

20200514_鐵道部33.jpg

▲關於「部長室立體石膏飾」的修復,可以說是這次鐵道部工程中最大的挑戰。

因為長久未使用,天花板已經完全脫落,只能憑著舊照片和掉落的殘片,將缺失的部份盡量仿做上去,試著拼湊出原始的樣貌。

現場看到這些紋飾非常精美華麗,顏色也調得很好,不會有古蹟修復後格格不入的感覺。

IMG_20200514_101238.jpg

IMG_20200514_101229.jpg

▲在《鐵道文化常設展》中,以年表方式,簡單述說台灣鐵道發展歷史。

IMG_20200625_104534.jpg

▲1887年,劉銘傳被派到台灣擔任巡撫,為了修築鐵路上奏摺給清朝,開頭那個「跪奏」有讓人小小嚇到,這巡撫也當得太卑微了吧XD

IMG_20200625_104519.jpg

IMG_20200625_104503.jpg

▲鐵道運輸發展至今,在2007年高鐵通車之後,有了許多改變,車速更快、當然票價也更不親切了。 

20200514_鐵道部36.jpg

▲完成台灣南北縱貫線鐵路的長谷川謹介,被譽為「台灣鐵道之父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臺灣博物第145期~漫步鐵道時空軌跡」雜誌中的介紹。

IMG_20200514_101259_1.jpg

IMG_20200625_104642.jpg

▲隨著布幕上的光影流動和動畫說明,以立體地圖呈現台灣鐵路的路線發展過程。

IMG_20200514_101346.jpg

▲由日本日立廠所製作的柴電機車R0型。

IMG_20200625_104723.jpg

IMG_20200514_101415.jpg

▲鐵道運輸在各種行業中的應用。

IMG_20200625_103656.jpg

▲現場有一節第一代莒光號車廂可以體驗,隨著燈光變化,列車會模擬奔馳感並切換出日夜模式。

IMG_20200625_101921.jpg

▲復刻場景中,回到了月台上還有黑板可以留言的年代。

雖然現在有手機,已經不需要留言板了,但是看著這些隻字片語,感覺更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情感流動的氣息。

IMG_20200625_101943.jpg

IMG_20200625_102047.jpg

IMG_20200514_101531.jpg

▲昔日台鐵辦公室場景。

IMG_20200625_102217.jpg

▲興建於1922年的彰化扇形車庫。

二樓有一個「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時間跨度從1910年到1980年,以微縮模型,還原當時的鐵道部週邊的風景。

IMG_20200625_102358.jpg

▲過去台北也有扇形車庫,後來為了配合市區鐵路地下化而被拆除,展場這個微縮模型,會自動切換日夜不同場景。

IMG_20200625_102627.jpg

▲模型上看到鐵道部、北門廣場,以及大同公司的紅色招牌。

IMG_20200625_102617.jpg

▲鐵道部中的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位於園區角落,靠近台北工場的位置。

IMG_20200625_102639.jpg

IMG_20200625_102655.jpg

▲「台北西區門戶計畫」裡的北門廣場、三井倉庫。

IMG_20200625_102759.jpg

▲個人很喜歡二樓角落這個模型區,讓人想起了許多以前的回憶,日夜景的切換也非常有臨場感。

IMG_20200625_102310.jpg

▲微縮模型外側走廊的休息區,真的搬進火車座椅,搭配復古的窗框和燈光,很有年代感呢!!

20200514_鐵道部10.jpg

IMG_20200514_102041.jpg

IMG_20200514_102311.jpg

▲展場中介紹的電氣路牌閉塞機。

IMG_20200514_102334.jpg

IMG_20200514_102345_1.jpg

▲做為通行證的路牌,取出後會放入路牌套方便拿取。

「火車路牌」主要是用在單線鐵路運轉、共用上下行軌道的車輛通行證,用來確認沒有第二輛火車,運行在這個區間內,通常適用於密度不高的路線,近年來隨著電氣化及自動號誌完成,已經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路牌交接的場景。

IMG_20200514_102355.jpg

20200514_鐵道部11.jpg

▲台鐵路線上各色號誌齊聚一堂。

IMG_20200514_103302.jpg

▲懷念台鐵車站內廣播的聲音嗎?這裡有聲音體驗室,可以自選起、終點以及想要搭乘的車種,就能感受一回列車廣播的聲音旅程。

IMG_20200514_103438.jpg

IMG_20200514_103454.jpg

IMG_20200514_103509.jpg

IMG_20200514_103534.jpg

▲1935年在大地震中毀損嚴重的魚藤坪斷橋,在苗栗山線鐵道自行車的行程中,還可以看到殘跡。

[苗栗 三義] 空中賞景 秘境山城的奇幻旅程 舊山線鐵道自行車(龍騰站⇄鯉魚潭段)

20200514_鐵道部32.jpg

▲以投影方式呈現台灣各地,許多有官員題匾的老山洞。

20200514_鐵道部13.jpg

20200514_鐵道部15.jpg

20200514_鐵道部16.jpg

▲一直很吸引遊客想造訪的「秘境車站」,指的是除了鐵道之外,難以抵達且人煙罕至的車站,像是富山站、枋野站、多林站等。

IMG_20200514_103824_1.jpg

IMG_20200625_102238.jpg

▲在沒有電腦的時代,火車進出車站的路線與號誌,都必須由人工控制,號誌樓就像鐵道上的塔台,指引正確的行駛方向,避免發生衝突。

IMG_20200514_103848.jpg

▲「扇形車庫」就像是火車的家,在日本時代,台北、新竹、彰化、嘉義、高雄、高雄港都有建置,目前全台灣只剩下彰化車庫有保留下來,其它都已拆除。

IMG_20200514_102449.jpg

IMG_20200514_102458.jpg

IMG_20200514_102515.jpg

IMG_20200514_102529.jpg

IMG_20200514_102558.jpg

▲由於試營運期間,免費參觀的時間只有一小時,關於《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只好留待下次再來參觀了。

在影視作品中,也能見到鐵道部的身影,像是楊德昌導演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曾在鐵道部2樓取景,另外李玟COCO的MV歌曲Di Da Di,也是在廳舍2樓迴廊拍攝。

01.JPG

02.JPG

03.JPG

▲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部份場景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內拍攝。(以上3張劇照來自一一日日)

▲歌手李玟CoCo,1998年發行的這首「Di Da DiMV就是在鐵道部內2樓拍攝。

「台北機器局」、「鐵灣總督府鐵道部」到「台灣鐵路局」,如今的「北門館」曾歷經三個不同政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裡都是台灣鐵路發展的重要核心,如今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向大眾開放,透過這些展覽,可以看到台灣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以及北門週邊環境的變遷。

百年來鐵道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讓人們可以迅速移動到想前往的地方。

[台北 大同區] 文化散步 見證台灣鐵道百年發展史 試營運預約參觀 鐵道部園區

1908年縱貫線貫通南北,讓基隆、打狗(高雄)成為南北最大的進出口港埠,鐵道為我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鐵道部這個佇立在北門外的建築群,在歷經百年後的21世紀,以博物館角色再次出發,為不同世代的人們標記集體回憶,讓我們重新認識居住的這片土地,也替未來留下更多的歷史印記。

整個園區從裡到外,室內室外都有不少看點,不管是不是鐵道迷,來到這裡都會很有收穫,整個走逛一圈下來,大概也要花上半天時間,加上園區內有不少好拍的角落,如果沒有任何優惠身份,入園門票100元,下午開放到五點閉館,所以建議不要太晚來喔!!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開放時間:09:0017:00
官網: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
FB: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