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胡志明市之前,其實對這裡並沒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春捲、河粉很好吃,女人勤奮美麗,男人身高有點矮,其它就是過去看過的幾部文學作品和電影,想像中的畫面,應該是走在窄窄的街道上,會看到許多法式殖民遺風的建築,混搭著東南亞慣有的潮濕悶熱,有戴著斗笠挑著食物的攤販、搖船在西貢河上擺渡的漁人,有身穿奧黛、走路婀娜多姿的越南姑娘,還有隨時會從身邊竄出的摩托車,個性的小咖啡館和飄香的法國長棍麵包,當然還希望能遇到像梁家輝一樣帥氣的少爺,嘴裡叼著雪茄,臉上帶著桀驁不羈的神情,站在路邊等待他的小情人,一個剛從教會學校下課的法國少女.....。

比起用一個嚴肅的人名來當作城市名稱,個人更喜歡以「西貢」來稱呼這裡,過去有許多文學作品,都曾試圖描述她的模樣,知名法國導演、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半自傳小說《情人/L'Amant/The Lover》,敘述一個15歲家境貧窮的法國少女,和一個家財萬貫的中國富商之子,在湄公河的渡輪上相遇,發展出一段浪漫又充滿情慾的愛戀,最後卻只能無可奈何的分離,這是莒哈絲親筆寫下的故事,也是她隱藏了超過半世紀的初戀回憶,那濃烈而憂傷的愛情,最後黯然結束在西貢河畔,從此各奔東西,中國男人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莒哈絲回到巴黎,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屬於她的愛情,當年這段殘缺而粉身碎骨的愛,讓她在70歲高齡時,寫下名滿天下的作品《情人》,並榮獲1984年龔固爾文學獎,也撩起了世人對西貢這座城市的各種想像。

另外還有越裔法籍導演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和《三輪車夫》,勾勒出了19世紀中期,屬於西貢的詩意與現實,格雷安·葛林在《沉靜的美國人》中,描寫1950年代,發生在西貢的三角戀和當時的國際情勢,一位中年的英國記者、年輕英俊的美國間諜以及清純可人的越南姑娘,三個人之間複雜又糾葛的戀情,電影《早安越南》,那位傳奇又可愛的美軍DJ艾德倫·康納,為身處異地的美軍紓解思鄉愁緒,以及讓人看得眼淚鼻涕齊飛的音樂劇《西貢小姐》。

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以西貢為場景的描寫,Thanhha Lai在《再見木瓜樹》中,敘述越裔美籍的金河,踏上尋找新家園的旅程,西貢僑報人漫漫,親筆寫下《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赤裸呈現大時代下的越南報業史以及共產黨的侵略史,威廉·杜克的《胡志明》,讓人瞭解越南國父,像列寧也像甘地的革命人生,其它還有《孤單的美國人》、《順風車遊越南》、《流浪西貢一百天》、《同情者》等,透過這些作品,也更加豐富了我們出發前期待的心情

VM2.jpg

女作家傳奇跌宕的一生,在《情人》出版之後,成為法國文學中的經典。

1992年,小說《情人》被改編成電影,由Jean·Jacques Annaud執導,他找來由香港演員梁家輝和法國演員Jane March一起合作,影片中大膽的裸露尺度以及梁家輝在訪談花絮中透露,拍攝期間被押到菲律賓拍戲的敘述,都讓電影上映時話題十足,《情人》也是1975年南北越統一後,首部在越南拍攝的西方電影。

或許是《情人》悲傷的結局讓人記憶太深刻,一直想去探訪那個帶著哀愁與悵然、離別與痛苦的故事場景,看看老舊狹窄的街道上,是否還能看到成排的百葉窗,在城市一隅,感受到法式優雅的獨特氣息,在西貢河的迷霧中,嗅到屬於愛情的味道。

11.jpg

12.jpg

13.jpg

▲該是青春無敵的15歲啊!!少女的心卻像個歷盡滄桑的中年人,大步走向無法屬於她的情慾世界。

14.jpg

▲《情人》電影海報,這部1922年上映的作品,今年10月15日即將再次重映30週年修復版,讓人非常期待啊!!

情人

中國北方來的情人

2014年瑪格麗特‧莒哈絲特刊

永遠的情人莒哈絲(修訂版)

16.jpg

▲1965年出生於越南的Thanhha Lai(賴曇荷),在家中是排行第九的孩子,當年西貢淪陷,他們全家不願意接受共產黨統治,被迫在海上漂流,最後以難民的身份被安置在美國阿拉巴馬州。

在美國經歷了漫長十年的成長和適應,之後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動筆寫下了關於童年的回憶,以及海上漂流的艱難旅程,之後還要面對種族歧視、生存環境惡劣等各種挑戰,透過小女孩金河的雙眼,讓我們跟著一起經歷了她的成長。

這本書很特別的地方是,全書採用少見的自由詩(free verse)型式寫成,由小天下出版,內容不只適合青少年,對成人來說也是少有的閱讀體驗,這本書曾獲得「紐伯瑞文學獎」榮譽獎的肯定。

再見木瓜樹(中文)

再見木瓜樹(英文)

26.jpg

▲來自西貢第二代華僑的漫漫,描述大時代下,越南報業的發展歷史,以及西貢僑報在南北越統一後被封殺的過程。

報紙是一種傳播載體,筆桿的力量並不輸於槍桿,人民透過文字報導,了解國家立場和思想,昔日越南華僑大多聚居在南越,且集中在西貢和堤岸一帶(簡稱西堤,後來官方統稱為西貢,變天後改為胡志明市),書中詳細敘述了11家僑報為何集體消失,揭穿「全部自行停刊」的謊言,從字裡行間,也能了解到二十世紀共產黨的侵略史。

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

28.jpg

▲華人地區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版本的胡志明傳記,五南出版這本威廉‧杜克撰寫的《胡志明》,算是個人看過寫得比較生動、有趣的版本,書中也詳細敘述了,胡志明如何從一個愛國者到幾乎被越南人奉為神的過程。

胡志明

29.jpg

▲作者林小萍在越戰期間度過童年,之後轉往法國、美國完成學業,她曾任北電網絡公司總監,在美國加州矽谷創業十年,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故事講述一個美麗的越南女子洪璐詩,邂逅了才氣帥氣兼備的美國空軍軍官達維‧艾默,二人很快陷入情網,當達維被派去前線作戰時,璐詩悄悄生下了二人的孩子愛瑪。西貢淪陷之後,達維和多數在南越的美軍不同,他急忙趕到戰火中的西貢,想救出璐詩和愛瑪,但二人始終音訊全無。

達維用盡所有時間和力氣,尋找失散的璐詩和愛瑪,當他最後在法國找到她們時,璐詩早已放下對達維的感情,而愛瑪對於身為父親的美國軍官,不只心懷仇恨且極度不信任。

這個故事非常好看,大約花了二個晚上就看完了,不只是文字敘述流暢,歷史場景、人物情感的刻畫也都十分動人,各種愛恨情仇的思緒,隨著敘事的跌宕起伏,讓人彷彿也跟著走過了一段那樣的時光。

書名「孤單的美國人」,其實孤單的並不只有達維,書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孤獨要去面對,因為戰爭,這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內心都烙下了不同程度的傷痕,璐詩和愛瑪飄盪在異鄉,尋求對國家、身份和自我的認同,也是一段艱辛的過程,書中也有一些提到台灣的部分,這是一個看完會讓人很有感觸的故事。

孤單的美國人

15.jpg

▲《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又名《沉默的美國人》是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於五十年代,以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為背景而寫下的小說。

這本書曾在2019年入選BBC「改變世界的一百本小說」書單中,也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最喜歡的一本小說,作者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被讚譽為20世紀最會說故事的人,因為酷愛旅行,足跡遍及東歐、亞洲、非洲等地,閱讀他的作品也讓人充滿旅感,葛林特別擅長以偵探式的手法、刻畫小人物的心境,故事簡潔好讀、敘事流暢,尤其是對真實世界的政治局勢以及二次大戰後的國際關係,都有很深刻的描繪。

葛林以一個態度中立的記者之眼,帶我們看到1950年代的西貢風景,他以犀利視角寫下駐越期間的親身見聞,將法越戰爭時重要的諜報活動,寫成一個精彩動人的三角戀情故事。

這本書的同名改編電影,由已經息影的英國知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主演,並榮獲2003年奧斯卡及金球獎男主角提名。

沉靜的美國人

18.jpg

▲《順風車遊越南》是凱倫‧穆勒(Karin Muller)獨自一人闖蕩越南,親自感受東方文化的體驗之旅。

她花了七個月的時間,從湄公河三角洲開始旅行,一路以搭便車和騎車、走路等方式,走到中越邊境的東京山脈,因為西方人的身份,在旅途中曾經多次莫名被逮捕羈押,但也遇上溫暖熱情的山區少數民族,對她大方招待,甚至為了搶救動物黑市中等待被買賣的老鷹、小豹和長臂猿,她和朋友一起出錢出力到處奔走,最後終於為牠們找到安心溫暖的家,書中收錄了28段她在旅途中所經歷的故事,很適合做為出發前的人文參考,看看越南真實生活下的某些樣貌。

順風車遊越南

25.jpg

▲《流浪西貢一百天》台灣書籍市場上,少見的越南遊學書,作者廖雲章是台灣第一個越南文刊物《四方報》創辦人之一,書中記錄了她在西貢遊學三個月期間,所認識的人事物,以及所見所聞,當然對我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如何在車水馬龍的街頭過馬路,以及如何尋找街邊美食的雷達,當然還有一些在當地生活的江湖規矩和潛規則,這些對旅人來說,都是迅速融入當地生活的前輩經驗,這本書不會太厚,大概一個晚上就讀完了,讓人可以輕鬆了解當地文化,看見既浪漫又雜亂,充滿各種風情的胡志明市。

流浪西貢一百天

30.jpg

▲《同情者》是2016年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作者是越裔美籍的阮越清。

1971年出生於越南邦美蜀市,西貢淪陷那年,她和家人一起逃到美國,目前專職寫小說,作品有《同情者》、《流亡者》,這二本書在台灣都有中譯本,由馬可孛羅出版。

《同情者》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以越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主角是一位間諜、臥底、特務,是雙面人也是雙心人,小說描述了這場戰爭對越南人民造成的影響,也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帶著讀者探索戰火之下,雙面間諜複雜的內心世界,以及心中的理想。

2021年3月,阮越清完成了《同情者》續集:《忠心者》,但是目前還沒有中譯版。

不同於《同情者》,《流亡者》內容是八個短篇小說,或許因為阮越清曾有戰爭難民的親身經歷,書中人物大多是逃到海外的難民,他們在戰後如何面對新生活的挑戰,以外國人身份融入異域文化所發生的衝突。

透過阮越清筆下這些小人物,如何面對大時代下國家民族的身份認同,對台灣人來說,相似的近代史背景,閱讀起來讓人格外有感。

同情者

流亡者

忠心者

27.jpg

▲旅行回來後,剛好看到《半島之龍: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這本書出版,由日本越南史專家小倉貞男所寫。

小倉貞男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越南歷史,書中描述了與中國千年來的糾葛,以及和東南亞各國的互動,行塑出今日我們所見到的越南樣貌,他曾經擔任《讀賣新聞》駐西貢特派員,親身經歷過越戰,對越南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小倉貞男的觀點,書中對於歷史議論的篇幅並不多,搭配後面整理的年表,可以對越南歷史的發展有個比較清楚的脈絡。

半島之龍: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17.jpg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是1987年上映的美國戰爭喜劇片,由羅賓·威廉斯主演。

電影背景描述的是1965年的西貢,羅賓·威廉斯飾演的Cronauer,以一名美軍電台DJ的身分,前往越南,因為節目風格詼諧風趣而受到駐越士兵的喜愛,他在節目中的第一句問候語,就是「早安,越南」,電影便以此為片名。

Cronauer在當地意外認識一名越南美女後,他想以幽默來化解美、越之間的衝突,但是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國家對立,要談改變並不容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始終多於信任,他所追求的越南女孩無法接受他的感情,美軍高層對於他的幽默也感到不以為然。

最後,Cronauer只能獨自一人黯然離開越南。

19.JPG

17.JPG

11.JPG

▲《青木瓜之味/Mùi đu đủ xanh》是越南裔法國籍導演陳英雄,1993年執導的電影,故事以小女孩梅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她先後在二個家庭中生活境遇。

故事情節十分簡單,貧窮人家的女兒梅,來到一個大戶人家當傭人,直到這戶人家不需要梅時,一直把梅當做親生女兒的夫人,忍痛讓梅去當了自己大兒子忠的好朋友,一個愛好音樂叫做浩仁的男人家裡當傭人,最後善良保守的梅和浩仁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

影片開始,梅正式來到這個家裡的第一天,就看到家裡的老傭人,一早起床後到院子裡,割下窗外的青木瓜,她發現被割下的青木瓜會流出乳白色汁液,伴隨著一股獨特的氣味,小小年紀的她,也開始了在陌生環境下忙碌的新生活。

梅安靜的在這裡成長,看著家族興盛衰落,女主人除了持家、還要面對時常莫名捲款出走的丈夫,忍受婆婆的不諒解,默默張羅著三個兒子的生活。

整部電影的對話不是很多,多數時候就是一幅幅如詩般唯美的畫面。沉默平凡的梅,安靜而動人,輾轉來到浩仁家當女傭,她一直勤勞且無微不至的照顧著這位,她從小就喜歡的男人,慢慢的,浩仁也開始注意到梅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最後捨下原本的女友選擇了梅。

婚後,浩仁開始教梅認字讀書,他教梅的第一首就是關於青木瓜的小詩歌。

「那些木瓜,還有一雙大耳朵,互相撞擊而生出滾滾大浪。」

詩意的生活,處處如畫一般,難得在歲月變遷下,平凡的日子卻過得依舊動人,從梅和浩仁的生活中,讓我們學習到在生活中,如何保有愛情的樣子,以及讓自己更從容不迫的面對每一天。

十年間世事不斷變化,電影以青木瓜初始,尾聲也以青木瓜做結束。青木瓜剖開後潔白的籽,總是帶著陽光,晶瑩耀眼照亮著每一個幸福的日子,電影以青色為主旋律,青色的木瓜,綠色的海芋葉子,青色的門框,青色的旗袍和耳環,甚至還有青色的蚊香和水塘,鏡頭裡用了很多青色來呈現平和與從容、生機與希望,或許這就是東方女性典型獨特的個性和美麗吧!!

故事淡淡的,音樂也很好聽,目前在網路上還可以找到這部電影的免費資源。

20.jpg

▲《三輪車伕/Cyclo》榮獲1995年第52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不過也因為畫面太過寫實暴力,在越南被列為禁片。

這是導演陳英雄繼《青木瓜之味》後第二部作品,也是梁朝偉繼《悲情城市》後,再次受到矚目的電影作品。

21.jpg

22.jpg

▲故事背景發生在胡志明市,一個18歲的男孩Cyclo,在父親意外死後,不得不接手父親的工作,在繁忙的街道上,騎著一輛三輪車謀生。

不同於《青木瓜之味》中清新淡雅的風格,電影《三輪車夫》,有不少懲兇鬥狠的暴力場景,也赤裸揭露了越南底層人民的殘酷生活。

23.jpg

▲女主角陳女燕溪是陳英雄的老婆,而最讓人驚喜的是,「導演夢想的天才演員」梁朝偉也有參與演出。

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中,為了和不會講台語的梁朝偉合作,特意將男主角文清改成了啞巴,而在《三輪車夫》中,陳英雄為了能請到梁朝偉(他當然不會說越南語),不惜將男主角的台詞,刪減到幾乎沒有,他在這部電影中飾演一位詩人,經常擺著一張抑鬱的臉,緩緩地抽著菸。

24.jpg

▲雖然梁朝偉的台詞不多,但幾場和女主角的互動還是情感十足,好的演員光靠眼神就能演戲了,論演(眼)技,梁朝偉什麼都不用做,觀眾就能從他的眼裡讀出憂傷和故事了。

1995年的電影,在導演鏡頭下,呈現出的戰後越南,還是一個充滿罪惡和混亂的地方,底層勞工每天在烈日下奔波,窮人的生活每分每秒都是提心吊膽,有權勢者抽取這些貧苦人的收入,不論是詩人還是車夫,為了過上父輩們所期望的生活,反而走入更罪惡的墮落深淵。

電影結尾意外反轉的有點夢幻,看看片中既是詩人又是黑幫的梁朝偉,如何在柔性中展現出一個血腥、暴力、淫亂、陰暗的越南,其實光是看他抽菸的樣子,就勝過千萬台詞和內心獨白了。

19.jpg

▲《西貢小姐/Miss Saigon》是一部歌劇,也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

講述一個亞洲女子被白人情人拋棄的悲劇故事,故事背景是在1970年代的西貢,《蝴蝶夫人》中的美國軍官和日本藝妓,被改成了美國士兵和越南吧女,該劇從1989年首演至今,已經演出超過四千場。

劇中特別探討了「美越混血兒」這個議題,當年美軍在越南留下超過五萬名的混血兒,這些孩子被稱作「貝度」,意思是「生命的塵埃」,這些帶有西方臉孔的孩子,在戰爭過後備受欺凌,多數的父親在回到美國後,便遠走高飛另組家庭,留下無法赴美的母親獨自撫養孩子。

舞台劇背後有無數的西貢小姐和他們的孩子,被遺忘在戰後的家鄉,成為戰亂之下的犧牲者,故事尾聲,女主角以自殺的方式,攔截了男主角想要拋下孩子回去美國的計畫,劇情其實挺狗血的,但在音樂催化下,最後還是能賺到觀眾滿滿的眼淚。

來到越南的第一天,下午在酒店吃完茶點,我們三個人一起出門逛逛,隨興走到了一條蜿蜒的河邊,走近看發現河水有些混濁,周圍環境也顯得髒亂,馬路上傳來陣陣的喇叭聲,讓人聽得心煩意亂,穿梭在車陣中更是令人走得膽顫心驚,過馬路在這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看了Google地圖上的標示,原來這裡是西貢河,聽名字其實感覺還蠻浪漫的啊!!

可惜有西貢河流過的這座城市,已經改名為胡志明市了,幸好這裡仍保留下不少屬於西貢的回憶,像是胡志明市內的新山國際機場,仍舊沿用南越時期西貢的英文縮寫SGN,其它還有西貢河、西貢港、西貢車站等,也都還保留著原本的名稱,胡志明市中心的第一郡,被命名為「西貢」,而許多歷史悠久的老飯店、餐廳,也喜歡以西貢來命名,雖然真正屬於西貢的那個時代,早已經回不去了,如今的胡志明市,代表著越南的獨立統一與新生,據說西貢這個名字,也跟鄭和下西洋有關,當時的「西貢」是西方來朝貢船隻停泊的重要港口,因此便以此命名。

走在市區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慣有的標語、看板,或是迎風飄揚的黨旗、國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大家都會先憑弔法國殖民的過往以及半世紀前的越戰,在熱鬧繁華的一郡,可以發現越戰的傷痕以及北越解放後的高壓統治,從未遠離過這裡,因為有昔日這些歷史,才成就了今天我們所見到,既傳統又現代的胡志明市,70年代使用過的「西貢/Saigon」,它像是一組年代密碼,帶領著旅人穿越時空,回到舊日情懷,追尋這裡曾有的明媚、憂傷、浪漫與哀愁。

透過閱讀和影像,想像日常之外的遠方,那些躍然於紙上的風景,常常就是讓人想要收拾行囊、出發前往的一種動力呢!!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