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華裔女導演趙婷,《游牧人生》在「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3項大獎2021.04.27

榮獲第7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戲劇類影片」的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改編自報導文學作家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的同名書籍,記錄「露營車打工族」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21世紀如何在美國生存》(Nomadland: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由華裔導演趙婷編劇、執導,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大衛·史崔森、琳達·梅、夏琳·斯旺基和鮑勃·威爾斯主演。

電影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敘述在美國有一群中老年人,原本可以安逸穩當的享受下半生,沒想到遭遇金融海嘯衝擊,多年積蓄被經濟大蕭條洗劫一空,房子被銀行扣走,股票市值蒸發、又遇上就業困難等各種狀況,只好選擇將居住方式從固定轉為流離,把所有家當裝上車,動身上路、四處尋找可以打工的機會。

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在日常花費上錙銖必較,多數人會隨著季節擔任臨時工,賺取微薄的收入以維持基本生活,因此形成一群中高齡的新勞動力市場,成為「露營車打工族」,從協助農地採收到亞馬遜倉庫Camper Force計畫的專案工人,數以萬計失去財富自由的中老年人,為了生活只好接受低薪、高工時和高風險的工作。

04.JPG

▲電影開場在遍地白雪、一片荒蕪清寂的地方,這裡是內華達州帝國鎮,和台灣的金瓜石一樣,在礦業沒落之後,經濟衰退人口遷移,小鎮也成為荒廢的鬼城。

2011年冬天,美國石膏公司(USG Corporation),因為不堪持續探底嚴重虧損,選擇關閉經營了數十年的石膏工廠,隨著當地郵遞區號89405正式取消後,所有居住在帝國鎮的居民,都必須搬離家園另尋新的住所。

芬恩和丈夫原本都是美國石膏公司的員工,被裁員之後,他們離開了這個生活多年且充滿許多回憶的地方,沒想到離開後不久,丈夫突然過世了,一連串的打擊,瓦解了芬恩原本安定的生活,手中有限的金錢,讓她再也無法負擔起一個新的「家」,最後只好賣掉身邊所有的資產,買了一台露營車,帶著簡單的家當,以及幾樣有著獨特意義的重要物品,開始了四處流浪的新生活。

「家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還是你心中的依歸?」

05.jpg

▲奧斯卡二度封后,有著「地表最悍歐巴桑」稱號的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這回詮釋游牧族四處漂泊的角色。

在電影開拍前,影后曾駕著露營車,體驗了一段游牧族生活,除了更深入了解這些人身上的故事,也讓她演活了這個社會底層的邊緣角色。

06.jpg

08.jpg

09.jpg

▲天涯何處不為家的生活方式,成了遊牧族的日常,擺脫了負債壓力後,人生倒也樂得輕鬆自在。

12.jpg

▲《游牧人生》電影劇照,由左至右分別是琳達、史汪奇,以及飾演女主角芬恩的法蘭西絲·麥朵曼。

這部電影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除了法蘭西絲·麥朵曼和飾演大衛的大衛·史崔森(David Strathairn)是專業演員之外,其它角色都是真實生活中的游牧者。

像是在營地和芬恩一起打工的琳達·梅依(Linda May)、罹患癌症後想上路再看一次年輕時看過的風景,面容滄桑卻精神奕奕的史·汪奇(Swankie)、還有宣揚反過度消費教義的精神導師、也是游牧族精神領袖的鮑勃·威爾斯(Bob Wills),他們在電影中現身說法,毫無保留地「演出」最真實的自己,若是讀過電影原著便會發現,其實他們也都是《游牧人生》書中的採訪對象。

成為遊牧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和故事,有些是受到金融海嘯之累,加上年紀大再度就業困難,不得不變賣房產,換取基本的生活,有些是看到前同事工作到退休前一刻,突然不幸過世,不想再走上只為金錢汲汲營營的人生,毅然選擇放下一切,也有人是因為生命已進入末期,想要珍惜僅存的歲月去體驗人生,不想留下遺憾。

13.jpg

14.jpg

▲透過芬恩的視角以及電影原著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亞馬遜這個血汗工廠的黑暗面。

芬恩前往亞馬遜參加Camper Force計畫,這份工作就是在每年聖誕節前夕訂單爆量時,到亞馬遜倉庫去擔任臨時工,幫忙商品分類、出貨掃描、追蹤貨物等工作。

亞馬遜高壓的工作環境,一直為人所詬病,雖然現在有部分工作可以由機器人協助,但缺工仍是電商公司最大的痛點,亞馬遜發現美國有越來越多人到處打零工、住在車上生活,恰好可以填補公司對勞動力的需求,便針對遊牧人族群,推出短期招聘的露營車勞動力計畫專案。

在燈火通明、佔地大到好幾個足球場的倉庫裡,每人每天要輪班幾十個小時,不斷地行走,一直重複蹲下、彎腰、掃碼等動作,一次輪班經常要走上20多公里的路程,而這中間只能休息短短半個小時。

因為工作內容實在太辛苦,走道二邊提供了免費的止痛藥,讓員工在病痛來襲時,可以麻痺自己撐完每一次的輪班,甚至有倉庫主管因為擔心貨物受到影響,不願意打開窗戶讓悶熱的空氣對流,寧可請救護車在門口隨時待命,將那些昏倒的工人載去醫院,這種危險又辛苦的工作環境,很多年輕人都承受不住,更何況是中高齡的長者,但現實是很多遊牧族為了這份穩定的收入,還是會咬緊牙根撐下去。

07.jpg

▲《游牧人生》電影劇照,左邊是電影中的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右邊是導演趙婷。

16.jpg

▲遊牧族每年有固定的聚會,他們也會互相交換或買賣彼此需要的物品。

電影中的鮑勃·威爾斯,他是「橡膠浪人會/Rubber Tramp Rendezvous」的創辦人,每年固定為游牧人舉辦聚會,他也利用網路資源,教導他們在外如何尋找免費資源,減少花費、提高生活品質。

他認為傳統住宅給人們帶來沉重的負擔,造成更多財務壓力,因此主張人們應該捨棄房屋,成為「遊牧民族」。

15.jpg

▲電影中的台詞不多,很多時候就是一台車奔馳在廣闊的天氣間,Ludovico Einaudi詩意的電影配樂,緩緩帶出天地間蒼茫、孤寂、自我的氛圍。

芬恩開著她的露營車,在路上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像她一樣的遊牧人,也有在gap year壯遊的年輕人,還有一種是把露營當作休閒渡假的遊客,導演讓這些人一起出現在電影中,沒有要批判哪一種生活才是正確,上路的人帶著各自的故事,和其它人相遇、分離,再繼續完成自己的旅程,這是一部不帶憐憫和同情,平和溫暖的「公路電影」。

「那些消失的人事物,將在記憶裡持續被留存。」

17.JPG

11.jpg

▲電影拍攝中。

20210319_游牧人生1.jpg

▲華裔導演趙婷,以及電影同名書籍封面,台灣有出中譯本

20210319_游牧人生.jpg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Ludovico Einaudi:Oltremare。

影片開始不久,芬恩準備前往沙漠參加遊牧族聚會時,出現一首非常好聽的背景音樂,配上壯闊美麗的公路風景,讓人有點分不清,這是紀錄片還是電影,導演趙婷選了來自義大利當代古典作曲家,魯多維科·伊諾第(Ludovico Einaudi)的作品《Oltremare》,這首極簡又動人的旋律,在電影結尾,當芬恩再次回到帝國鎮的家,從老家後門望向曾經熟悉的一切時,襯著大片山谷的風景,相同的旋律又出現了一次,好像隱喻著芬恩又將踏上另一段新的旅程,輕柔質感的演奏,讓人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暖意,也釋懷了某些人生中的「不得不」.....。

2020年,德國之聲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美國窮人如何生存/How poor people survive in the USA》,當中也揭露了遊牧族的生活,許多人就算活得辛苦,還是希望保有尊嚴,因此這群人拒絕外人稱他們為無家可歸(homeless),他們自稱是無屋可歸(houseless),這也是芬恩在電影中一直強調的想法。

「我不是無家者,我只是沒有房子。」「I’m not homeless, I’m just houseless.」

整部電影的台詞不多,畫面非常安靜、美麗,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緒轉折,從芬恩眼裡,讓人看見美國社會較少被人觸及的議題,也展現了導演對現代人在工作、生活、家庭與愛之間的思考,旅途中,芬恩曾遇到過各式各樣的人,即使每個人都有辛苦的地方,他們仍然熱情分享食物、資訊,離開時,彼此不說「再見」,因為游牧人相信,當你一直開下去,路上總會再見。

「沒有所謂的永別,這些在路上遇見的人,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再相見。」

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在失去金錢自由之後的另類求生術,也讓人在衣食無虞的此刻,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這是一部充滿詩意且令人尊敬的作品,也讓人在觀影之後,能夠嘗試去理解,那些因為任何原因而「不得不離開」的人。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開的人/我們路上見」

即使是居無定所,但並不代表心中沒有「家」,像芬恩的露營車裡,就有很多具象屬於家的東西,這些都是她在丈夫離開後,留在心中的回憶和依託,透過游牧人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人生總要面臨各種不同的選擇,沒有所謂的正確或錯誤,做出決定後勇敢無悔地走下去,盡力去把每一天的生活過好,生而為人不只需要衣食溫飽、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住所,只要對未來懷抱希望,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活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