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李希特舒眠曲/Max Richter's Sleep》,對於每年要吞下8億顆安眠藥的台灣人來說,來看這部電影,應該是再適合不過了,失眠、睡不好,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擾,小時候睡不著,阿嬤會教我們數羊,如今隨著醫學和科技的進步,面對睡眠障礙,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法,除了使用助眠藥物,聽音樂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
紀錄片主角馬克斯·李希特(Max Richter),從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作曲系,過去曾在義大利師事當代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也是好萊塢熱門的電影配樂大師,曾經參與《星際救援》、《異星入境》、《攻敵必救》的音樂製作。
2015年,他發表個人專輯「舒眠曲」,這是專門寫給入睡者聆聽、一段長達8小時不間斷的音樂作品,李希特帶著樂手,在世界各地演出,從室內到室外、從正式的演奏廳到戶外的大型公園廣場,從夜晚演奏到天明,開演前,觀眾席區擺滿了行軍床,大家帶著枕頭入場,或坐或躺或冥想,各自以舒服的姿勢參與這場音樂盛會,全球巡演時,現場睡成一片,像是某種佈道大會,李希特用音樂與睡眠者的意識交流,完全顛覆世人對聆聽音樂會的嚴肅印象。
紀錄片由導演娜塔莉瓊斯(Natalie Johns)擷取演奏會在柏林、雪梨、巴黎三地的現場實況畫面,搭配訪問李希特和他的妻子尤莉亞(Yulia Mahr),以及工作團隊和現場觀眾,在魔幻的音樂演奏中,穿插著有序且溫馨的談話內容,夢境般的電影畫面,透過李希特的導聆,讓觀眾欣賞影像和音樂的對話,了解他創作舒眠曲的理念,以及過去的人生經歷,還有家庭帶給他的溫暖力量。
▲李希特專注認真的演出,台下聽眾全都正大光明的呼呼大睡,這真的是一場音樂會嗎?
《舒眠曲》從倫敦惠康收藏館內的閱讀室,開始進行首演,之後到過荷蘭阿姆斯特丹、澳洲雪梨、德國柏林、西班牙馬德里、法國巴黎、以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等地演出,每場都引起很大的的迴響。
▲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個人完全不知道李希特是誰,不過這完全不影響觀影時的感受,畢竟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
當音符響起,眼前魔幻的藍色燈光,在靜寂夜空下,竟然帶起了一種虛幻的飄浮感,睡意也不知不覺地跑出來XD
透過這場大型的睡眠實驗,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李希特認為當人們在沉睡時,並非缺席,只是處於不同的感知狀態。
「我們的大腦有很多細胞,各自處理各自的任務,當睡著時,細胞們還是會集體運作,我只是為這樣的空間創作一首曲子。」
▲眾人皆醉我獨醒,應該可以這麼說吧!!
▲雖然是科班出身,但李希特的音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導演特別訪談了他的妻子尤莉亞(Yulia Mahr),她是位藝術家、電影製片,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具有敏銳的視覺創意,和李希特相知相守,給予他很大的支持。
當老公堅持創作時,還要為生計奔波,為了把少少的錢花在孩子身上,尤莉亞甚至為此營養不良生病,直到李希特的音樂才華逐漸受到肯定,靠著電影配樂賺錢,他們才有比較穩定的生活,而這些經歷也成為了李希特創作時的養分。
▲舒眠曲的創作,不只有睡眠科學的基礎,反覆的低頻旋律,就像處在母親的子宮裡,讓人在聆聽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放鬆下來,這是一部光用聽也可以好好享受的作品。
▲很喜歡李希特帶來這段特別的體驗,以及他對睡眠這件事的獨特觀點。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對一個凡夫俗子而言,若是在音樂會上不小心聽到睡著,對藝術家將是非常失禮的事情,李希特打破這種觀念,創作了專為睡眠而辦的演奏會,讓人們帶著枕頭棉被,或獨自或攜伴,在不熟悉的場地上,在半夢半醒之間,隨心所欲的或坐或臥,隨著音樂聲漸漸入睡,和一大群陌生人相鄰而眠,直到晨光將你再次喚醒。就像他的妻子Yulia提到,李希特其實是個脆弱的人,但是藉由這種型式的演出,他直面了脆弱這件事,當一個人可以在陌生的環境裡安心睡著,這何嘗不是一種信任的連結。
李希特自己也說到,這首寫下多項新紀錄的樂曲,其實非常極端,「但我想建構一套直接的語言,嘗試幫助我們遠離生活上的混沌,不需要理解,但要用心感受。」
看完電影,在網路上找到幾段他之前發表過的作品,意外發現也非常好睡XD像是《The Blue Notebooks》就很適合在工作或看書時,當作背景音樂呢!!
作為失眠大國,李希特的音樂,或許可以成為不少人的救贖,觀看這部紀錄片,就算不是個專業的音樂咖,也是一場舒服至極的體驗,除了聽覺上的享受,電影中還有不少詩意唯美的鏡頭,也有許多關於人生、睡眠、創作和生活的各種探討,讓人收穫良多。
即使看到一半不小心睡著了,也可以理直氣壯的閉上雙眼,用深層的意識和李希特交流,畢竟這也是一種難得的經驗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