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灣最北端的港口都市「基隆」,近百年來,發生過許多令人悲傷的事件,16、17世紀,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後佔領過這裡,並以社寮島(今日的和平島)做為殖民時期基地,1723年,陸續有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來此開墾聚居,發展出現在崁仔頂漁市場的街道規模,1875年,清政府將舊稱「雞籠」改名為「基隆」,並正式設治管理。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基隆地形狹窄易守難攻,法軍為了取得這個戰略據點,開始大量興建砲台,基隆逐漸成為一個海防城市。日治時期,基隆取代淡水港,成為海軍的重要基地,大量日本人移居至此,帶來了繁榮的市區建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港區幾乎被轟炸成廢墟。二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1947年,台北大稻埕爆發「228事件」,相隔一週,從3月8日開始,增援的中國軍隊,陸續在基隆港上岸,市區內發生多起軍民衝突,大屠殺事件就此展開,門戶基隆成了血腥之地,鐵絲穿掌、血流成河,無以計數人民被推入河中,至今仍是許多當地人心中的傷痛。

經歷過歲月淘洗、沉澱,山海相伴的基隆,一直是個韻味深長的地方,解嚴之後,這些塵封的歷史記憶,也逐漸被揭開,隨著當地青年返鄉運動興起,成立文史團體,發掘在地故事、結合走讀活動,帶領關心這裡的人們,重返歷史場景、述說過往,這次跟著「基隆青年陣線」 一起走了幾個「228事件」現場,解開許多以前唸過,但一直覺得怪怪的歷史。

我們從當年大屠殺起點的「基隆港」出發,遙望田寮河,老師以版畫說明了這段血腥鎮壓的殘暴過往,接著搭上小巴士,來到八堵車站,在紀念碑前致意後,聆聽當年發生在火車站的血洗往事,以及1949年「基隆中學事件」始末,接著前往「基隆228和平紀念碑」,「基隆要塞司令部」,最後一站來到和平島,了解「琉球漁民慰靈碑」的由來。

當天在和平島的志工阿姨,煮了一大鍋魷魚糜,和大家分享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小食,一邊聽著老師講述,一個永遠等不到家人回來吃晚餐的故事,一位堅強的阿嬤,在時代悲劇下,用一碗粥和堅定的信仰,終其一生,等待當年被莫名帶走的丈夫和家人。

20180303_基隆走讀6.jpg

▲這是一場文化反省,反思我們在教育現場所理解的歷史,轉型正義更不該只是選舉時,被一再拿出來消費的政治口號。

★走讀活動路線:基隆港→田寮河→八堵車站→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基隆要塞司令部→和平島→海洋廣場。

01.JPG

01.jpg

▲基隆228、白色恐怖相關事件發生年表,以及不義遺址。(以上二張圖片來自基青陣製作、走讀活動導覽手冊內容)

根據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說明:「不義遺址」指的是國家透過不當手段和體制,系統性傷害人權的種種「不義作為」所發生的歷史現場。

這些歷史現場包括國家指揮及制訂相關政策及發佈命令之場所、軍警特務機關的機構所在地、「政治犯」被逮捕或當時「政治案件」發生的第一現場(或重要現場),以及後續進行偵訊、刑求、審判、關押、執行、槍決、埋葬等地點。廣義的「不義遺址」,可以擴充到其它承載人民傷痛記憶的地景空間。

基隆地區不義遺址
★東岸廣場(當時是海灣)
基隆港
田寮河
市參議會(已拆除)
元町派出所(已拆除)
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
基隆要塞司令部
基隆中學
八堵車站
和平島

20180303_基隆走讀5.jpg

▲在基隆港邊集合後,基青陣的導覽老師,先簡單介紹今天的走讀路線,以及1947年2月27日,在台北天馬茶房因查緝私煙行動失當,隔天引爆的228事件,和後續發生的大屠殺、白色恐怖對基隆造成的影響。

「基隆青年陣線」成立於2014年9月,由一群無給職的熱血青年,集結在地力量,為基隆進行社區再造、文化復興等運動。從掃垃圾、防空洞探秘、創意市集、文化導覽到每年舉辦「梓桑文化祭」,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基隆的歷史和人文之美而努力。

基隆青年陣線(基青陣)臉書

20180303_131442.jpg

▲關於基隆大屠殺的木刻版畫。

1947年3月8日,為了鎮壓228事件所造成的動盪混亂,國民政府派軍隊來台增援,他們進入基隆港後,在西二、西三碼頭處,也就是今天郵輪旅客上下船的地方,中國兵上岸後,陸續與當地群眾發生衝突,接著大規模無差別的血腥殺戮,緊張肅殺的情緒,瀰漫了整個基隆。

沿著基隆港往前走,現在新穎明亮的東岸廣場,過去這裡是海灣,後來才填海成為陸地,附近有條田寮河,當時被認為有叛亂嫌疑者,都會被帶來這裡,以鐵絲穿過腳骨、手掌,再逐一槍斃推入河裡。

[基隆 仁愛區] 基隆購物美食新地標 海景空中跑道也太美 E-SQUARE東岸廣場

之後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清鄉、戶口調查作業,人民活在白色恐怖陰影下,害怕錯誤的政治表態,會危及生命安全,只好以扭曲的文化認同,成為不敢隨意發聲的順民。 

20180303_134251.jpg

▲人來人往的八堵車站,是西部與東幹線的分歧站,也是北部地區重要的轉乘站。

1947年3月1日,駐在澳底的中國士兵,為了「火車停駛與否」,和台鐵員工及乘客發生衝突,雙方互歐受傷後,八堵火車站站長李丹修協助傷者敷藥,並安排搭車離開。

3月11日上午,澳底砲台台長史國華(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的侄子),為了報復3月1日軍人被毆事件,帶領40個軍人,乘坐卡車包圍八堵火車站並開槍掃射,現場殺死站員張水連、鄧順兼、湯振平、謝清鳳、陳境棋等五人,之後將站長李丹修、副站長蘇水木、許朝宗、黃清江,以及4名職員,3名作業工一起抓上軍車押走,從此音訊全無,下落不明。

20180303_基隆走讀.jpg

20180303_基隆走讀1.jpg

▲1993年2月,由罹難站長李丹修、副站長許朝宗(藝人許效舜的祖父)等受難者遺族推動建碑。

1994年興建完成,卻因為政治考量,紀念碑設立在八堵車站東北側數十公尺之外,這裡也是全台各地228事件紀念碑中,唯一一座紀念台鐵員工的紀念碑。

八堵車站事件,受難者共有17人,老師說,紀念碑立在這裡,根本就沒什麼人會看到,而歷史就這樣漸漸被遺忘.......

20180303_基隆走讀2.jpg

細看碑上的文字:「......為鑑諸未來今後,企盼避免再度發生此一誤會,並期受難者眷屬諒解摒除積怨.....」

對數十個驟然失去親人的家庭,用「誤會」這個詞語帶過,完全感受不到對此事件反省和檢討的誠意。

20180303_134336.jpg

20180303_134356.jpg

▲重新修建後的八堵車站舒適明亮,沒想到卻有這樣一段傷痛的過往。

離開八堵車站,在前往「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的路上,老師說明了「基隆中學事件」相關的始末,以及侯孝賢導演根據這個題材,拍攝的作品《好男好女》,2019年,電影《返校》片中的翠華中學,便是以基隆中學為原型,劇情中也影射許多當時發生在校園內的故事。

[2019 電影] 致自由 以驚悚回首白色恐怖下染血記憶 青春與時代的輓歌《返校》

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閱讀藍博洲所寫的《幌馬車之歌》,或用關鍵字「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或「基隆中學事件」在網路上搜尋,有很多資料可以參考。

20180303_基隆走讀3.jpg

▲位在壽山路上、海門天險廣場前的「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

同樣也是設在離市區有點遠的地方,且在1995年9月30日設立後,經歷了八年有碑無文的日子,直到2003年2月,才由民政局補上相關說明。

20180303_142110.jpg

▲盤旋而上的黑色銅鑄圓座,遠觀有些莫名,雖有文字說明設計意涵,卻感受不太到想要「重建光明社會」的企盼,而如此偏遠的位置,也少有人注意到這座紀念碑的存在。

20180303_142117(0).jpg

20180303_142143.jpg

▲紀念碑上的文字敘述還算公正,也詳述了基隆大屠殺前後,相關聯的幾個事件。

接下來前往和平島,途中經過正在整修的「基隆要塞司令部」。

1928年,由日軍興建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是當時台灣北部最高軍事指揮中心。發生228事件後,這裡便成為軍方管理大基隆地區的指揮中心,1947年3月1日,要塞司令部宣布基隆地區臨時戒嚴,之後為了讓援軍順利推進台北,在市區街道上密集掃射,造成死傷慘重。

「基隆要塞司令部」已被指定為古蹟,之後會一併規劃整合,成為大沙灣歷史風情區內的景點。

20180303_150146.jpg

▲擁有奇特海蝕地形景觀的和平島,是基隆地區的知名景點。

位於基隆港東北方的「和平島」,原名「社寮島」,是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經過228事件後,為了祈求寬恕,不再殺戮,1949年改名為「和平島」。

20180303_150159.jpg

20180303_150355.jpg

▲1947年3月11日,國民政府軍隊進入社寮島,當時島上還有30多名來不及被遣返的琉球人,因為不會講中文,大部份成為槍下冤魂。

原本和當地人和平共處的琉球漁民,被槍殺後屍首散落各處,居民不忍心,便撿拾散落在島上的異鄉人遺骸,建立萬善公廟供奉,2011年,琉球人為了感念島民幫他們祭拜祖先,便集資設立了「琉球漁民慰靈碑」。

20180303_150420.jpg

20180303_150510.jpg

▲萬善公廟對面,就是封閉多年後重新開放的「阿拉寶灣」,這是一個需要申請才能進入的秘境。

20180303_150519.jpg

20180303_160949.jpg

20180303_150556.jpg

▲原本要命名為「二二八死難琉球漁民紀念碑」,最後在政治壓力下,只好改用「琉球漁民慰靈碑」。

紀念碑上石像的原型人物,是日本人安泉正祥的叔公內間長三,1905年,他從琉球來到台灣捕魚,之後留在台灣生活了40年,石像上男子所做的動作,正是他傳授台灣漁民一種「射魚」的技術。

20180303_160642.jpg

經過台日雙方努力,在和平島上,豎立了這座「琉球漁民慰靈碑」。

從碑上的文字敘述,可以看到台灣四百年來歷史的縮影,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都曾到過這裡,為台灣帶來了現代文明,也成就了海洋子民多元包容個性。

可惜這座紀念碑設立的歷史真相,完全沒有提到當年的大屠殺事件,而琉球居民消失的原因,用的是「戰火與重建」含糊帶過,若非今日聽過老師解說,光看碑上的文字,根本不曉得背後真正的原因。

「一趟追尋父親的旅程」──專訪 228事件日籍受難者家屬:青山惠昭

20180303_150659-PANO.jpg

20180303_150702.jpg

20180303_150706(0).jpg

20180303_160717.jpg

▲和平島已改為收費景區,和多年前來此遊玩的記憶,已有很大不同,遠眺著無邊海景、各式奇岩巨石,天氣晴朗時,還能見到外海上的基隆嶼。

20180303_160939.jpg

20180303_161056.jpg

▲過去島上曾有軍隊進駐,現在還可以見到昔日「和平營區」所留下的檢查哨,繼續往上走,有間視野很好的雷達站咖啡。

20180303_161145.jpg

20180303_151944.jpg

20180303_基隆走讀4.jpg

▲萬善公廟旁邊有間小小的土地公廟,紅色棚架下有簡單的廚房和座椅,這裡也是和平島早起會的活動場所。

志工阿姨早已煮好一大鍋熱騰騰的魷魚糜,一一分裝給大家,每年在228追思會或紀念活動現場,常可看到這道溫暖小食,這碗熱粥的背後,是李瑞漢、李瑞峰、林連宗三位台灣菁英,在228事件中,被誘捕遇害的悲慘故事。

阿嬤的眼淚 與阿公來不及吃的二二八魷魚糜

20180303_164554.jpg

▲搭上小巴,再次回到基隆港邊,灰濛濛的天空,有點像走讀到此刻的心情。

當年有許多事發地點,都在今天我們熟悉的場景中,像是東岸廣場、基隆港、田寮河、八堵車站、和平島等....,但有多少人知道這些地方過去所發生的故事呢?

雖然我們無法體會受難者傷痛的千萬分之一,但只有在最悲痛的地方,重新站起來,將這些真相傳述下去,讓事實呈現在世人眼前,對於過往犯下的錯誤,誠心檢討反省,勇敢面對這些歷史傷痛,才有機會慢慢走向和解的未來,並成為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麋鹿與浣熊 的頭像
    麋鹿與浣熊

    一日の遠方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