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救援/Resistance》描述的是二戰時期,法國默劇大師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一段驚險真實的人生,當年馬歇馬叟才16歲,因為擁有猶太血統,在納粹的魔爪下,和家人一起逃往法國中部避難,二戰開打後,他的父親遭到納粹俘虜,最後死在集中營中,為了隱瞞自己的猶太血統,馬叟便改了姓氏,並加入地下反抗軍組織,英文片名Resistance,意思便是「反抗者」,馬歇希望能夠拯救這些失去親人的猶太孤兒,使他們免於納粹迫害。

電影由委內瑞拉導演兼製片強納森·賈庫波維茲(Jonathan Jakubowicz)編導,他找來男星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飾演馬歇馬叟,在片中和英國女演員貝拉·拉姆齊(Bella Ramsey),以及法國女演員克蕾曼絲·波西(Clemence Poesy),一起詮釋在戰亂之下,多次從死裡逃生的驚險過程。

10.jpg

▲同樣出身於猶太裔家庭的傑西·艾森柏格,將馬歇從一個天真少年到熱血青年的心境轉變,演繹得極為動人。

一開始他只是個懷抱演員夢想的肉舖小老闆,直到二戰開打,失去父親之後,馬歇想要以藝術來療癒更多失去親人的孩子們,於是和艾瑪(克蕾曼絲·波西/Clemence Poesy飾)一起攜手,帶著一百多位猶太裔孤兒逃到瑞士,躲過被納粹追殺的命運。

「教導他們認識恐懼有什麼好處?」

「我認為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不忘歡笑。」

03.jpg

▲馬歇的哥哥亞倫,在二戰中也一起加入了法國反抗軍的行列。

02.jpg

04.jpg

▲馬歇帶著孩子們,嘗試著在恐懼中,不要忘記歡笑。

電影的時間軸從二戰前的1938年開始,一對猶太夫妻在女兒面前,被殘忍虐殺揭開序幕,故事從戰爭中期的1942年,推進到戰爭結束的1945年,導演以一段段猶太人被迫害虐殺的畫面,帶領大家回到二戰末期的法國。

當時德國納粹對法國的佔領,採用分階段進行,開戰初期,馬歇帶著這些失去親人的猶太孤兒們,居住在距離法德邊境不遠的史特拉斯堡,隨著戰況越來越嚴峻,馬歇嘗試想要帶這群猶太孤兒逃離法國,他以輕鬆幽默的表演方式,訓練孩子們躲避蓋世太保,也為彼此建立起無聲的默契。

1942年11月11日,納粹佔領了法國南部,馬歇和艾瑪決定帶大家前往瑞士。

15.JPG

▲電影中雖然沒有太多血腥的場面,但是導演特別在影片後半,安排了蓋世太保軍官克勞斯·巴比(Klaus Barbie)登場。

克勞斯·巴比是位殘暴的納粹軍官,他在法國里昂多次虐殺猶太俘虜,有「里昂屠夫(Butcher of Lyon)的稱號。

二戰後,他透過關係,受雇於美國情報部門,因此逃過紐倫堡大審中的死刑,之後在中南美洲活躍了30多年,1983年,被引渡到法國並判處無期徒刑,1991年,因為癌症死於獄中。

關於這位里昂屠夫的故事,可以參考這裡

16.JPG

▲在澡堂中,巴比直接槍決了多位猶太人,並嚴厲逼問艾瑪,關於反抗軍的下落,最後還活生生剝下Mila的皮,這段讓人覺得很毛骨悚然。

之後在逃往瑞士的火車上,馬歇與克勞斯·巴比二人正面交鋒,他努力壓抑著,不讓謊言和偽裝的身分被拆穿,在驚悚緊張的交涉過程中,巴比突然問起了日後該怎麼與孩子相處的問題,殺人魔陰森又詭異的笑容,在音樂旋律的催化下,讓觀眾緊張的情緒爆發到最高點。

09.jpg

馬歇和艾瑪帶著孩子們,在冰天雪地中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準備前往瑞士。

06.jpg

▲都說法國女人優雅,飾演艾瑪這位深邃性感、充滿古典美的法國女星克蕾曼絲·波西,看起來有點眼熟,原來她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花兒。

這次在《無聲救援》中,她和馬歇之間有一段淡淡感情線,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猶太人面對納粹這種無差別殺戮的絕望和憤怒。

「在這戰火蔓延之時,為什麼我們要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難道我們能殺光所有納粹嗎?」

「我們可以殺掉一些,或者可以拯救一些人命。」

「你知道最佳的反抗方式是什麼嗎?不是殺光納粹,而是活下去!!」

「在每個世代,他們都在欺壓我們,有時候是擁有權勢的人,有時候是軍人,試著想要讓猶太人消失,但我們在這裡,我們在一起,你不會是隻身一人。」

07.jpg

▲總是給人強烈反社會人格形象的傑西·艾森柏格,這回飾演默劇大師,豐富細膩的肢體語言,和他以往作品有很大不同。

13.jpg

▲馬歇馬叟本名馬歇曼傑爾,1923年3月,出生於法國史特拉斯堡,在里耳長大。

馬歇的父親是個愛唱男中音的肉鋪老闆,童年時,就常跟隨父親參加音樂與戲劇的活動,他特別崇拜當時的默片明星卓別林、基頓和馬克斯兄弟。

戰後馬歇開始學習表演,之後在法國成立「國際默劇學校」,訓練各國對默劇有興趣的演員,馬歇表演時的招牌裝扮,是一張畫得粉白的臉、條紋上衣、頭上再戴一頂插了紅花的扁平高帽,他以獨特的肢體動作,讓觀眾透過無聲的語言,感受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

1947年,馬歇創作了「畢普先生(Bip)」,聞名全世界。

他說:「默劇就像音樂,沒有疆界、也沒有國籍之分,如果笑和淚是人性特徵,那麼所有文化都落在這塊範疇之內。」

2007年9月22日,馬歇於巴黎辭世,享壽84歲。

11.jpg

▲電影結尾有一段馬歇馬叟的默劇表演。

他穿著標誌的條紋衣,以柔軟的肢體動作、豐富的臉部表情,栩栩如生地詮釋著各種角色,就像一尾在大海中悠遊的魚。

08.jpg

委內瑞拉導演兼製片強納森·賈庫波維茲(Jonathan Jakubowicz)。

12.jpg

▲納粹軍人出征猶太人。

在片尾的歷史補充說明中,有提到「納粹獵人」這個名詞,指的是追捕流亡海外的納粹軍官,今年初在Amazon上映的原創影集《納粹獵人/Hunters》也是類似的主題,劇情敘述在1977年的美國紐約,一群納粹獵人發現有上百位高階納粹官員居住在此,他們密謀在美國建立納粹第四帝國實施種族滅絕,這群納粹獵人便以復仇和正義之名,對那些受美國政府庇護的納粹成員,展開血腥的殺戮行動。

有鑑於年輕人逐漸遺忘了這段猶太人被屠殺的過往,在德國法蘭克福,有位總檢察長弗里茲·鮑爾(Fritz Bauer),當他發現公務系統試圖掩蓋和遺忘這段納粹歷史時,堅決以自己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他在1963年,召開「法蘭克福審判」,追究負責行刑的集中營人員。

鮑爾告訴世人:「我們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天堂,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做些什麼,好讓這塊土地不致淪為地獄。」

20200327_無聲救援.jpg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故事的發展雖然可以預期,但是幾場馬歇和艾瑪帶著孩子們,躲避蓋世太保的追殺,那種緊張的氛圍還是讓人充滿了窒息感,看到猶太俘虜被虐殺折磨的慘狀,依然讓人覺得氣憤震撼。

《無聲救援》以壯闊的場景和灰白系色調,讓人感受這個歷史事件的沉重,也了解馬歇在二戰時的這段經歷。

比較可惜是片尾的電影字幕翻譯實在很落彩,在史實說明的部份,英文原文顯示:「納粹殺了1.5million個猶太孤兒」,中文應該是一百五十萬個,字幕卻翻成一億五千萬個,這個錯誤實在讓人非常傻眼,當時哪來那麼多孩子啦!!最後英文字幕上說,二戰時期,歐洲各地有millions的猶太孤兒被殘害,一樣應該是「數以百萬計」,結果中文字幕竟翻成「數以億計」,不知道這部電影的翻譯是不是喝醉了,怎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

今年從年初的《兔嘲男孩》開始,接著有《安雅回家路》、《無聲救援》、《怒海戰艦》,接連好幾部都是以反納粹為題材的電影,雖然這個主題並不少見,但今年的作品卻特別多,原來2020年是「德勒斯登大轟炸」75週年,當年這起攻擊事件重挫納粹,可以說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歐陸戰場打敗納粹的關鍵,也是加速二戰走向終結的轉捩點。

透過馬歇馬叟的親身經歷,讓人看見這個在絕望中仍閃耀著希望的故事,其實也很適合現下的心情,災難終究會成為過去,小人物和政治強權的對抗,那種不放棄的勇氣和堅持,看完很能給人帶來正面的力量,也讓人更認識這位默劇大師,在歡笑和掌聲的背後,一段悲喜無聲的人生故事。

 

讀 |

[2018 電影] 變調猶太民族悲歌 勇氣男孩奇蹟之路 滾動在煙硝中的《一袋彈珠》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