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環抱中的鼓浪嶼,面積還不到2平方公里,小小的島上卻擁有近千棟別具風情的洋樓別墅,原因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在《南京條約》中,廈門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港口的城市,而鼓浪嶼便成為列強的公共租界,包括英、美、法、日、德、荷等十多個國家,紛紛在島上設立了領事館,接下來傳教士和商人,也陸續來這裡開辦教堂、學校、住宅、洋行等,他們在這裡販賣鴉片,輸出華工到世界各地擔任苦力,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的這段歷史,就像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如今這裡已經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大宅門裡的故事,深深吸引旅人的目光,也是我們在很愛來閒晃度週末的地方,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巷間,常會有種時光被停格的錯覺,過去的領事館、富商豪邸,和居民低矮陳舊的房舍,錯落並存在島上沒有規則的小路上。
文革時期,這些別墅不論是私人的、教會的,或領事館,中國政府統一收歸國有,然後分配給人民居住,直到90年代,實行華僑私房政策,才將這些老房子還給原本的主人,經歷過此浩劫,有些房子因為產權不明、找不到原來的主人,呈現人去樓空的蕭索樣貌,有些經過修繕整理後,成了茶館、咖啡館、書店、旅館,甚至是收取高貴門票才能參觀的景點。
▲島上走到哪裡都是風景,而且很有50年代的風情。
這次來玩,因為天氣不熱所以走的比較遠,也努力找到了林語堂大師結婚時住過的「廖家別墅」,還有在日光岩附近,莫名爆紅的「奸笑牆」。
千萬不要認為鼓浪嶼只是個「小」島,全程步行加上不時遇上30度的的大斜坡,認真走起來也是很累的,雖然有電瓶車,但是只會停觀光景點,大部份時候還是靠雙腳,所以來這裡最好挑雙好走的鞋。
▲碼頭邊各種運補物資的小船,隨時都在忙碌著。
▲鼓浪嶼和廈門隔海相望,從廈門輪渡搭船到鼓浪嶼鋼琴碼頭,短短幾百公尺距離,10分鐘就到了。
「鋼琴碼頭」在1937年時,被稱為豬仔碼頭,過去這裡是西洋殖民者,販賣中國勞工到海外的起航地,1976年重新整修後,外觀看起來像一台打開的鋼琴,當地人便稱為鋼琴碼頭。
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後,為了管制上島人數,採用分流政策,現在鋼琴碼頭是廈門市民專用,外地人只能在夜間使用。
▲鼓浪嶼島上有尊巨大的鄭成功像,廈門人總是說,因為有了鄭成功,所以颱風不會登陸廈門XD
▲從碼頭邊望向對岸高樓林立的廈門市區,二地雖然距離很近,但是建築風格卻差很多。
漲潮時坐在岸邊,可以聽到海浪拍打礁岩的聲音,就像在打鼓一樣,所以這座島就命名為「鼓浪嶼」。
▲「龍山洞」過去作為防空洞使用,目前是島上最長的隧道,走在裡面很涼爽,隧道內也有燈光照明,進去後大約走了快5分鐘,才看到隧道另一頭照進來的自然光。
▲這個午休時間也太長了吧XD媽媽每天要接送四次,實在很可怕啊!!旁邊這條有著長長階梯的,就是「公平路」。
▲會有這個趣味的路名,是因為這條路既窄又陡,所以不管王侯將相到了這裡,都只能徒步上去。
▲穿梭在島上,可以看到當地人做生意也很隨興,找棵大樹擺好桌椅,就可以開賣啦!!
▲婚紗、旅拍,都是鼓浪嶼上經常會見到的風景。
▲位於福建路44號這棟三層紅磚別墅,原屋主是李傳別。
他30歲時曾到台灣來做生意,在淡水販售茶葉,之後轉往印尼發展,這間別墅是他在1935年所買下,目前被掛上歷史建築的告示,沒有開放參觀。
▲位於福建路38號的「海天堂構」,建於1921年,是島上唯一按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別墅群,也是少數依原樣修復的建築,海天堂構對面,就是著名的「黃榮遠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菲律賓華僑黃秀烺選擇在鼓浪嶼置業,他和同鄉黃念憶共同建造了這幢中西合璧的別墅,原址在20、30年代,曾是租界區裡的洋人俱樂部。主樓採用中式宮殿建築,另外4幢樓以西式風格呈現,但在牆面和轉角處又加上了中國繪畫和雕塑,是島上極具代表性的別墅建築。
文革時期,這裡住進了四十多戶平民百姓,為了獲得更大的居住空間,便將通透的外廊,全部用水泥封上,老房子受到極大的破壞,幾乎面目全非。2005年,經過長達一年的修復工程,海天堂構才回復原本的面貌。目前入內參觀要購買門票,內有鼓浪嶼歷史文化展覽館、木偶戲館和咖啡館。
黃榮遠堂建於1920年,第一個主人是富裕的菲律賓華僑施光從,他們一家人在這裡住了17年,直到1937年舉家遷回菲律賓,才將別墅交給黃仲訓,當年他在鼓浪嶼設立了「黃榮遠堂房地產公司」。
據說施光從和黃仲訓有一次從廈門搭乘輪船出洋,二人閒著無聊,便玩牌打發時間,用撲克牌比大小點來賭博,籌碼就是施光從的別墅,和黃仲訓的運輸船隊,賭到靠岸後,施光從輸了,於是便信守諾言將別墅交給黃仲訓,從此這幢別墅就屬於「黃榮遠堂」了。
▲林氏府建於1895年,過去是台灣望族板橋林家在鼓浪嶼的私人宅邸,當地人稱「府內」,已有百年歷史,除了是古蹟,目前也是高級的住宿酒店。
▲「楊家園」是位於鹿礁路36-38號、一棟四層樓的紅磚建築,約建於上世紀30年代。
主人是菲律賓華僑許椿生,房子在文革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如今大門深鎖,無法進入,只能在牆外觀看。
▲位於鹿礁路24-28號的「日本領事館」,於1898年興建完成,由中國設計師設計出典型英國風格的建築。
抗戰期間,這裡關押、殺害了很多抗日志士,因此有許多鬼故事傳聞,即使大白天走過,也讓人感受到一股陰涼,
▲位於鼓新路18號的「汝南別墅」,建於1935年,主人原是民國時期一位駐美國大使,現已改建為旅店。
▲位於福州路60號的「四季花度假酒店」,前身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二層樓花園老別墅。
▲島上最老的家庭旅館「賓悅旅社」,位在安海路44號。
從1985年開業到現在,賓悅旅社就位在三一堂旁邊,走上長長的石階,迎面是雕花的古老門樓,上面刻著「陳1932年」,主人是來自金門的首富陳先生,1932年,陳先生的父親來到這裡,向殷承宗父輩買下這座老宅院。
▲過去曾是「花時間咖啡館」,如今大門深鎖的「番婆樓」,位在安海路36號。
大門看起來就很氣派的「番婆樓」,是祖籍在福建晉江的菲律賓華僑許經權所建,落成於1927年,紅磚拱迴廊式建築,色彩鮮麗,造型別緻,結合了西式的巴洛克風與中國傳統工藝,圓形迴廊、方柱頂端均裝飾著花卉雕塑。
許經權當初建這棟洋樓,主要是為了讓母親頤養天年,為了讓母親開心,他還在別墅前院蓋了一座戲台,常請戲班來唱戲,並邀左鄰右舍一起與母親欣賞同樂,由於許家兒女都很孝順,經常買來色彩鮮豔的服飾和金銀珠寶,因此許母每次出門,都穿得像一個南洋富婆,鄰居便稱她是「番婆」,她住的這幢別墅就被稱作「番婆樓」了。
▲位在安海路4-8號這棟歐式別墅,也是「楊家園別墅群」中的一棟,正在改建成旅館中。
▲位在鼓新路20號的「鷺飛國際青年旅舍」,很有地中海風情,房間漂亮,當然價格也很觀光區囉!!
▲為了取景,各種殘暴對待歷史建築.......
▲位於鼓新路27號的「東方魚骨藝術館」,是一間以魚骨為創作素材的展示館。
這棟房屋是楊家兄弟在1913年,從英國長老會購得,經過修繕整理後,楊忠權便帶著家人遷來鼓浪嶼定居。2009年,由後代子孫將這棟建築改名為「忠權樓」,並捐贈給鼓浪嶼。
▲島上有很多鄭成功的足跡,這面牆內是鄭成功紀念館。
▲莫名紅起來的「奸笑牆」XD就在鄭成功紀念館附近。
▲位在撈海塢附近的黃賜敏別墅,因為樓頂有二個金瓜,因此被稱作「金瓜樓」。
▲高大宏偉的花崗岩建築,座落在雞山路18號的「安獻樓」。
1906年,基督教安息日會牧師安禮遜夫婦,來鼓浪嶼傳教,並創辦「育粹小學」,之後更名為「美華小學」,1910年,增辦「美華女學」。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了這座樓房,落成時正好遇上安息日會在此舉辦聯誼會,並由安禮遜主持「安獻典禮」,因此便將這棟樓命名為「安獻樓」。
1938年,美華將男、女二校合併,並遷入「安獻樓」內,目前是收費制的「基督教廈門美華老人療養院」。
▲位在厝澳路大斜坡上的「鼓浪嶼留下1924精品客棧」。
▲露台上有小天使,好可愛啊!!
▲種德宮附近牆上的彩繪地圖。
▲「種德宮」是島上悠久的民間信仰。
主要供奉保生大帝,還有註生娘娘和土地公,除了這三尊主神,另外還有36官將、保生大帝的文武僕人,以及哪吒三太子,在保生大帝神龕座下小洞有虎爺。
▲在鼓新路和三明路交叉口的地方,有二棟造型特別、相連的建築,這裡是昔日「私立鼓浪嶼醫院(宏寧醫院)」舊址。
▲「廈門市音樂學校」。
學校前身是鼓浪嶼人民小學音樂實驗班,1990年擴辦為九年制特色學校,主力培養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音樂人才。
▲「廈門市音樂學校」附近幽靜的巷道。
▲造型很特別的一棟房屋,看起來像個機器人呢!!
▲島上實在太容易迷路了,所以每個轉角總能看見像這樣的「路標」。
▲島上除了電瓶車和消防車,沒有其它交通工具,連腳踏車都沒有。
街頭巷尾都會看見有人推著板車載運東西,很多外地人到這裡來討生活,就是從一台板車開始。
▲可以付費搭乘電瓶車,但只能沿外圍的海邊道路繞行,島上大部分的交通,主要還是靠步行。
▲咖啡店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是來拍照而已。
▲鹿礁路的113號的「東升拱照」,是興建於1933年的洋樓別墅。
建築位在路口的三角區,整體看來小巧精緻,藍色百葉窗以及庭院內的綠色植栽,將洋樓妝點得色彩繽紛,離門口不遠就是大海,可以算是真正的「海景第一排」。
▲位在復興教會附近的「復興公館」。
原屋主是20世紀,祖籍在鼓浪嶼的菲律賓華僑李明昭先生,目前已改建為附設管家服務的精品旅館。
▲走在鼓浪嶼的街巷裡,路邊不時可見「萬國旗」般的曬衣風景,透露出在地生活的氣息。
▲位在復興路67號的「畫廊旅館文藝復興館」。
這裡有咖啡、畫廊、旅宿服務,每個房間都以不同時的畫家來命名,充滿文藝氣息。老闆在島上有6間不同風格的旅店,之前住過畫廊系列的毓園館也很推薦。
▲位在復興路75號的民宿「外婆的澎湖灣」。
▲坐落於漳州路38-40號的「李家莊酒店」,距離林語堂新婚時居住的廖家別墅不遠。
房屋約建於1920年,歐式建築風格,環境優雅,建造者是南洋木材大王李清泉先生。他在外經商致富後便回鄉修建了李家莊別墅,讓父親安享晚年。
目前修繕改建為高級度假別墅,每晚房價約台幣五千至八千元。
▲很多歷史建築內都還有人居住,生活氣息隨處可見。
▲位於漳州路44號的「廖家別墅」。
1919年8月9日,林語堂和廖翠鳳結婚,當年的新娘房,就設在這棟別墅的右廂房,房屋約建於19世紀中,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政治不正確」,晚年在台灣安居的國學大師,島上並沒有特別介紹,他在這裡生活過的足跡XD
▲這棟三層樓紅磚拱門別墅建於30年代,因此改成旅館後,就命名「三十年代度假別墅」,住宿每晚大約台幣三千元左右。
▲隨處可見的人力車,是島上重要的民生個體經濟。
▲遠處亮著暈黃燈光的就是日光岩,晚上六點過後算夜間門票,半價(25元)。
▲在鼓浪嶼望向對面的廈門市區,晚上有夜遊鷺江的活動。
據說鼓浪嶼島上,有大大小小三百多條小路,像迷宮似的沒有規則可循,對外地人來說,有時開了導航還是到不了,還好每條路上都有豐富的景致,避開了商業氣息濃厚的龍頭路和碼頭附近的人潮,它依然是個能夠行走、漫遊、沉思的地方,也許路上還會遇見幾隻圓滾滾了喵星人呢!!
在這裡「走路」是一件很公平的事,不管是島民或遊客,走路是在島上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不論身份、地位,大家都一樣用雙腳完成日常所需,喜歡歷史、建築的人,這裡有豐富的故事可以探索,老別墅或許已不復昔日風華,但仍然可以從細節,窺見屋主當年的榮光。
那些幸運能被留存至今的老別墅、長灰牆、石板路,都讓人在造訪鼓浪嶼時,像是穿過了時光隧道,雖然和多年前來訪時已經有點不太一樣了,但是走進靜僻的角落,依然可以發現春天的美好。
|延‧伸‧閱‧讀 |
[廈門 鼓浪嶼] 把自己灌醉給別人機會 鼓浪嶼號外吧的情人節之夜
[廈門 鼓浪嶼] 郵走廈門 二岸文創志 啊!鼓浪(鼓浪嶼郵電支局)
[廈門 國際郵輪中心] 休閒新區 鼓浪嶼/中遠之星乘船處 原東渡碼頭
[廈門 鼓浪嶼] 遠方是海 眼前是花 龍頭路上大隱於市的靜謐時光 蘑菇咖啡旅館
[廈門 鼓浪嶼] 深巷中的茶香 飲一杯午後閒逸時光 鋁茶德·鍋西式紅茶舖
[廈門 鼓浪嶼] 小島一隅恬靜綠意 紀念林巧稚大夫的毓園 霧峰林家古厝 宮保第
[廈門 鼓浪嶼] 清新樸素木系風格 斜槓人生的另一種精彩 手作家常菜 再生海食堂
[廈門 鼓浪嶼] 小巷深處有人家 閩南古厝賣家常料理 旅途中的美味 二訪撈海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