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島本名端島(Hashima),由於島的外型和三菱重工建造的戰艦「土佐號」相似,所以被稱作「軍艦島」。端島位於日本長崎外海,附近還有一個「高島」。在1869至1890年代,發現在海底蘊藏有豐富的煤礦,因此吸引日本工業機構進行開發,也逐漸有日本人移居到島上,根據官方統計,島上人口最高峰時曾達6,000多人,地小人稠,人口密度比東京還高。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並填補派兵而欠缺的國內生產力,因此每攻下一個地方,就強迫當地人到日本做工,從1939年開始,有不少朝鮮及中國人都被強制帶到軍艦島,從事挖掘煤礦的工作。當時島上居民生活繁華,但這些在地底下工作的苦力,卻長期被剝削工資,食物不足,工時過長,危險的工作環境加上殘暴虐待,造成很多人死在島上,永遠都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1974年,煤礦資源枯竭,三菱工業才放棄了長崎外海這個效能日差的礦場,日本政府也封鎖了四周的海岸線並禁止人員進入,曾經盛極一時的軍艦島,逐漸成為死城廢墟,直到2009年,才重新開放島上部分地區 ,允許旅遊團登島參觀,2015年,日方以「明治日本產業革命遺產 製鐵、製銅、造船、煤礦產業」,將這段歷史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這項申遺立刻受到來自中、韓二國的強烈反對,認為這些遺址中有很多地方在二戰期間,曾經強徵過來自中國、朝鮮半島和其它亞洲國家的勞工,歷史中隱含了戰俘和軍國主義思潮等話題,更是所謂「染血的世界遺產」。後來日本答應在申遺成功後,會承認「曾經強制徵用韓國人勞動」這個事實,但至今還未履行承諾,軍艦島在世界遺產的光環下,已成為長崎外海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