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是羅馬尼亞2019年拍攝的紀錄片,由亞歷山大·納瑙執導、編劇、剪輯,講述2015年10月31日晚上,位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一間位於地下室的「集體俱樂部/Collective」夜店,所發生的意外事件,樂手為了炒熱氣氛點燃煙火,卻不慎燒到泡綿,火勢立刻蔓延整間店內,由於上百人僅有一個狹窄的逃生出口,群眾陷入慌亂並發生踩踏意外,最後造成32死160傷的慘劇,然而在幾個月後,又陸續傳出37名燒傷患者死亡的訊息。
當地一家體育報社記者深入追查後發現,原來醫院長期使用被稀釋了10倍的消毒藥水,病人在消毒不全的手術刀下,遭到細菌感染喪命,失能的醫院不只包庇這些無良廠商,還阻止病患轉送到國外去醫治傷燙傷,更令人髮指的是,政府官員除了滿嘴謊言,還放任消毒藥水承包商,透過賄絡承攬了境內大部份醫院的消毒工程。
這場大火造成的死傷人數,嚇壞了羅馬尼亞人,當地媒體組成了一支新聞團隊,繼續深入調查,經過抽絲剝繭、秘密蒐證後,終於揭露了政商勾結、醫療體系崩壞,以及國家機器不公不義的暗黑內幕,人民憤而走上街頭,要求總理下台負責,最後衛福部長遭到撤換,新上任的部長本想要有一番作為,但在民粹主義之下,從上腐敗到下的執政黨,依然能在「愛國」大旗口號中獲得優勢,並以史上最高票繼續連任,還宣稱要讓醫護人員免稅。
透過紀錄片,不只讓人看見羅馬尼亞的政治問題,也反映出現代人對國家機器的恐懼和冷漠,因為害怕改變,於是對不公不義視而不見,面對威權直接選擇逃避,政治本就複雜難解,若再加上人民漠不關心,最後國家就會成為殺人兇手,面對貪腐如果選擇沉默,我們就是共犯!!
▲人民一邊憤怒於國家官員的不作為,最後卻還是將選票投給這群人,一部紀錄片,讓人看見羅馬尼亞詭譎的政治局勢,也深深感恩自己能生在一個醫療友善的地方。
▲在羅馬尼亞的酒吧,為了吸引客人,經常會在室內使用煙火,可怕的是針對這些營業場所的消防檢查卻都很鬆散。
當天晚上在「集體俱樂部」內演出的重金屬樂團Goodbye to Gravity,是為了慶祝新專輯《Matras of War》發佈,所舉辦的免費演出。因為這場意外的大火,樂團中四名成員,包括吉他手Vlad Telea, Mihai Alexandru,鼓手Bogdan Lavinius,貝司手Alex Pascu在內,全都當場死亡,主唱Andrei Găluț全身嚴重燒燙傷45%,四年後死於美國。
這也讓人想起台灣曾有幾件在餐飲娛樂場所,發生火災的死傷事件,像是1995年台中的衛爾康餐廳發生大火,造成64人死亡,2011年台中阿拉夜店火災,造成9死13傷,以及2015年八仙樂園彩色派對上,因為塵爆引發大火,造成15人死亡、400多人受傷,至今還有許多傷者一邊打官司,一邊進行痛苦又漫長的復健路。
▲當天有許多年輕人幸運逃出火場,最後卻在失能的醫院中,相繼死於非燒燙傷的原因。
▲一群正義的記者展開調查,終於揭露羅馬尼亞公衛醫療體系內,腐敗黑暗的勾結內幕。
▲任職於「體育公報」的新聞工作者Catalin Tolontan在,在參加「集體俱樂部」受害者公聽會,聽到家屬對燒傷者照護的血淚控訴後,召集了許多媒體人,組成一支新聞團隊展開調查。
團隊分頭訪問了醫院內的醫生和護理人員、尋訪消毒劑生產廠商、分析比對產品效能,在抽絲剝繭深入查證後,終於揭開官商勾結的證據,以及國家機器草菅人命的惡行。
他們透過報紙和電視直播這場弊案內幕,要求總理和衛福部長等相關官員下台負責,也集結民眾力量發起遊行活動,對於政府人員滿口官腔敷衍,無視公共意外危險、刻意拖延處理的態度,以及視人命如草芥的無能,感到憤怒不已。
一場夜店大火,除了人員死傷外,也燒出了政府機關和官僚貪污的共犯結構全貌。
▲他們積極尋找證據、追查廠商進出貨數據,並串聯醫院內知情的醫護人員,終於揭開國家體系內,如此不堪的暗黑事實。
▲大火燒出了掩蓋在龐大共生體制下的真相,也激起人民對政府的憤怒,紛紛上街要求總理下台。
▲紀錄片中羅馬尼亞新任的衛福部長沃庫·列斯庫Vlad Voiculescu本人。
帶著滿腹理想,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新部長,每天和相關單位開會到深夜,但在龐大壓力和威脅之下,他曾經痛苦地表示,改革這件事比教豬跳舞還難,單身對抗惡勢力的他孤掌難鳴,曾經支持改革的選民們,最後卻以選票狠狠打臉了部長的理想,醜聞主角社會民主黨,在事件爆發後,依然能輕易贏得選舉,甚至還是空前的勝利。
那群曾經高喊要公平正義、握有選票的人民,彷彿從來不曾存在過,令人痛心無語,也讓新部長的改革之路,走得更加艱辛。
▲每當疲累的一天結束,看著年輕部長眉頭緊蹙,面對各方言論,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他肩上沉重的壓力,對他來說,政治圈真的是複雜又難解吧!!
▲相較於這部紀錄片的冷調、嚴肅、冰冷,導演特別穿插了一位經歷過燒燙傷的女藝術家Tedy Ursuleanu,她在浴火重生後,帶著傷疤拍攝一系列燒燙傷後的照片,並開攝影展訴諸媒體,持續對這個議題的關注。
穿著一襲黑色洋裝、戴著頭套和圍巾,她和新任衛福部長說明傷者的處境,也用自己的方式,以溫柔和諒解,勇敢面對社會異樣的眼光,並告訴民眾,在這場大火之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即使遭到媒體和輿論檢討,她也無懼批評聲浪,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她說:「我別無選擇,只能一直勇敢地走下去...」
▲《一場大火之後》是羅馬尼亞知名導演亞歷山大·納瑙,一部寫實又震撼人心的作品。
這部紀錄片,除了在歐洲獲得多項電影大獎肯定,也入圍了2021年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最佳紀錄片」雙提名。
片中有多位角色都是本色出演,包括新任衛福部長Vlad Voiculescu,新聞工作者Mirela Neag,「體育公報」記者Catalin Tolontan,大火倖存者Tedy Ursuleanu等,都是本人親自主演。
他們展現了羅馬尼亞媒體工作者,不畏懼威權、勇於揭弊的道德勇氣,也讓人看見執政黨利用官媒宣傳,洗腦人民思想,阻擋改革浪潮的醜惡作為,上下交相賊蒙蔽無知群眾,最後還在大選中,獲得空前勝利的恐怖過程!!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電影片尾曲。
全片敘事緊湊,幾無冷場,隨著證據逐步被揭露出來,讓人看得神經緊繃、義憤填膺,完全沒想到,結局會反轉得令人錯愕,不禁要深思民主下的選舉制度,真的能選出勤政為民的好官員嗎?若有選民不辨是非,「選票」的力量,真能成為撥亂反正的最後工具嗎?
羅尼亞用一部紀錄片,揭露了腐敗的國家機器,帶給人民的恐懼和痛苦,但改革之路卻又如此艱難,懷抱理想衝進政治墳場的衛福部長,面對各方責難與期待,年輕的他置身在一場看不到希望的戰爭中,連父親都來電告訴當官的兒子,「回去吧!!這國家沒救了」,本該為民服務的政治權力,黑紗下揭起的卻是人性中的貪婪、慾望、鬥爭和不堪,或許就像片尾曲中的歌詞所述:「We are love, we are one/We are peace, we are war/we are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nd nothing more.」當你背負著理想前進時,總要面對無人知曉的孤獨。
看完紀錄片後,隨手查了一下沃庫·列斯庫(Vlad Voiculescu)的現況,沒想到因為處理COVID-19疫情不力,他已經被開除,看來是壯志未酬,從政治舞台上被退場了!!
新聞中寫到:「羅馬尼亞總理克楚(Florin Citu)表示,在幾週來因如何處理新一波疫情,導致緊張局勢升高後,他已經開除了衛福部長沃庫·列斯庫(Vlad Voiculescu),目前副總理巴納(Dan Barna)被任命為臨時的衛福部長。」
在國家機器面前,每個人民的生命都應該被好好對待。
一個人的聲音或許微薄渺小,但集結一群眾人的力量,絕對可以改變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