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棄:詹姆斯艾利森/Jim Allison:Breakthrough》是一部以醫學為主題的紀錄片,由比爾·海尼(Bill Haney)執導,詹姆斯·艾利森、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擔任配音,述說一位來自德州鄉間的孩子,成為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故事,導演訪問了艾利森的哥哥、前妻、老師,以及研究室夥伴,並貼身記錄艾利森戰勝癌症的過程,透過與多位醫界學者、癌症病人的訪談,帶領觀眾見證這個醫學上的重大成就。

2018年,年近70歲的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因為在研究癌症免疫療法上獲得重大突破,讓癌症患者看見治療的新希望,與來自日本的本庶佑(ほんじょたすく/Tasuku Honjo)博士,一同獲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1948年8月7日,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艾利森,是家裡最小的男孩,他還有二位分別大他8歲和6歲的哥哥墨菲、麥克,父親是一位耳鼻喉科醫生,母親在他11歲那年,因為淋巴瘤離世,過度傷心的父親,將他送到寄養家庭生活,之後他的二位舅舅,也相繼死於肺癌及惡性黑色素瘤,他的哥哥58歲死於前列腺癌,而艾利森自己在研究過程中,也三度遭到癌症侵襲,為了不想再經歷失去親人的傷痛,30多年來,他前往世界各地頂尖的科學研究中心,面對醫界的質疑以及大型製藥廠的阻撓,仍然堅持在研究之路上努力不懈,只為了能讓抗癌新藥順利上市,使更多患者有機會存活下來。

當年罹癌的母親選擇採用放射治療,副作用會導致皮膚灼傷,舅舅接受化學治療後日漸消瘦憔悴,家人的病容和痛苦的過程,讓艾利森看在眼裡,走上醫學研究之路後,他接觸到免疫療法,開始思考到或許會是另一個更有效率、副作用更少的治療方式,因此全心投入免疫療法的研究中,最後終於在「T細胞」研究上,找到能殺死腫瘤細胞的關鍵。

08.jpg

▲艾利森除了是一位專精免疫醫學研究的學者,其實還是一位口琴演奏家。

他是檢查點(The CheckPoints)的口琴手,這是一個搖滾暨藍調的樂團,電影中,也可以看到艾利森曾多次和1990年葛萊美獎得主、鄉村搖滾歌手威利·尼爾森(Willie Nelson),一起同台演出,在工作和演奏之餘,這位斜槓大叔還喜歡到酒吧喝一杯放鬆心情。

02.jpg

▲童年的時候,父親鼓勵他在車庫裡進行各種實驗,固執又堅持的個性,讓他從小就被稱為不懂得放棄的「鑽石頭(diamond head),面對傳統教育中許多不合理的論點,艾利森總是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校認為我愛惹是非,我只是認為正確的事就該去做,反對一件事就要據理力爭,受傷就認了,沒什麼好說。」

甚至在醫學院裡修課時,面對課程中不合理的安排,他也會說出自己的觀點。

「他們有限的論點實在可笑,最好的比喻可能是,福特放久了,只會生鏽不會變成凱迪拉克,我說我懂,這顯然跟進化論毫無關係。」

「我認為高度科技化的時代,科學教育有其必要,世人才能了解並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這就是宣稱創世記為科學的一大問題,它無法解釋新觀察到的事實,無法協助世人了解細菌,如何產生抵抗力、腫瘤細胞如何出現?免疫系統如何消滅?」

03.jpg

▲The Checkpoints Perform at SITC's Fundraiser at the House of Blues Chicago. 

檢查點(The CheckPoints)樂團,是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SITC, Society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前身為iSBTc)的官方樂團,成員大多是專精免疫療法的科學家以及腫瘤科醫師。 

團名取自免疫療法的關鍵「免疫檢查點」而來,他們每年會固定在美國癌症免疫治療學會的年會上表演,成員平時也各自有演出。

對他們來說,玩音樂是面對病患生死以及研究成敗的巨大壓力下,最好的紓壓方式。 

11.jpg

▲下班後到酒吧喝一杯,偶爾上台表演,便是艾利森最喜歡的休閒。

07.jpg

▲透過小老鼠的實驗,讓他在「T細胞」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

雖然是以醫學為主題的傳記式影片,但導演透過專業人士講解和動畫的呈現,來解說複雜的醫學理論,讓觀眾可以很快了解癌症的治療方式,以及和免疫細胞之間的關係。

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利用表面受體來辨識體內細胞的好壞,藉此來清除病原體以及受到感染的細胞,避免人體受到進一步侵害,這也是艾利森的研究主題。

由於傳統的化學療法,經常會讓病患經歷辛苦的過程,艾利森希望從被癌細胞欺騙的CTLA-4著手,讓病人用自體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他從老鼠身上,得到能抑制T細胞」的CTLA-4藥物「益伏(Ipilimumab),可惜卻因為效果不顯著,無法得到學界和藥廠的支持,讓艾利森很受挫折。

雖然免疫療法的研究,在實驗室中獲得了成功,但是要將實驗規格化,生產藥劑給需要的癌症患者,還是必須尋求生技公司和藥廠支持,可惜「免疫學」在過去並非顯學,很多學者對於利用自我免疫系統來抗癌的理論,都認為是天方夜譚。

2012年,艾利森重返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工作,在他積極推動下,癌症免疫療法開始獲得各方關注和支持,相關研究項目也不斷湧現。

2013年,美國《Science》雜誌,將癌症免疫療法,評選為「年度最重要科學突破(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年,艾利森被《時代》周刊,列入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

2018年,艾利森與本庶佑二位教授,他們分別針對二種免疫的抑制分子「CTLA-4和「PD-1研發出抗癌藥物,讓癌症患者在免疫療法上有重大發展,因此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CTLA-4和「PD-1都會影響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前者會抑制T細胞的活化,讓它無法發揮功能,後者則是造成「T細胞」死亡。而抗CTLA-4跟抗PD-1的藥物,都可以幫助「T細胞」發揮功能,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01.jpg

15.jpg

17.jpg

19.jpg

▲艾利森的前妻。

二人曾經攜手走過了大半人生,可惜最後因為艾利森太過投入研究,以致於和妻子漸行漸遠,最後選擇了各自分開,透過導演的訪談,可以看到前妻眼中的艾利森,就是一個為了理想會堅持到底的人。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特質和毅力,才能讓他在孤獨的研究中,堅持那麼多年,最後終於等到成功的果實,也讓免疫療法成為癌症患者的另一種選擇。

05.jpg

20200522_永不放棄 詹姆斯艾利森1.jpg

▲電影中也邀請了第一位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莎朗·貝爾文(Sharon Belvin),現身講述她從罹癌到治癒的過程。

「當時我22歲,我週一至週三都在化療,我週六就結婚,我們決定不取消婚禮,因為好壞與共,一開始就是最壞的,那表示未來會一帆風順。」

「艾利森博士走了進來,我給了他一個大熊抱,激動到說不出話來。你要說什麼才能感謝面前這位,你百分百確定沒有他,你也不會在這裡,這種感謝完全無法用言語形容。」

16.jpg

▲推薦莎朗·貝爾文嘗試免疫療法的主治醫師,之後他還安排讓二人會面,這對艾利森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跟莎朗會面感覺很棒,因為在此之前,那只是數據與概念,她是我第一個會面的病患。」

「人類經過4億8千萬年的演化,就是無法擺脫腫瘤,而現在它居然消失了,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就像在彩虹的盡頭找尋黃金一樣不可思議,以為你在作夢一般。」

「以前都是數據跟結果,而現在是一個人站在你面前。」

對於一個醫學研究者來說,能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病患有幫助,甚至能完全治癒,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感了。

14.jpg

▲即使在實驗室已經研發成功,後續還必須經過藥廠評估與價值確效、量化生產、劑型設計、動物毒理試驗、臨床試驗等一連串的作業,等到真正上市應用於治療,平均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18.jpg

▲癌症免疫療法,可以簡單分為藥物治療、疫苗治療、細胞治療等。

目前常見的藥物治療,是利用免疫系統中的「抑制分子」為目標,所發展的治療方法。

12.jpg

▲艾利森因為研究T細胞」,與現任妻子夏爾馬博士(Dr. Padmanee Sharma)結緣。

04.jpg

▲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因為在癌症免疫療法上的成就,一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殊榮。

20200522_永不放棄 詹姆斯艾利森.jpg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這位偉大的醫學家,在與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獲頒諾貝爾醫學獎之前,二人早已於2014年,共同獲得唐獎首屆生技醫藥獎,艾利森還將他最珍貴的口琴,贈予唐獎教育基金會作為紀念,當年來台灣領獎時,艾利森博士和夫人,還一起受邀到中國醫藥大學發表學術演講。

雖然自己的家人曾因為癌症飽受折磨,但艾利森用科學研究成果,為全世界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他在獲得諾貝爾獎肯定後所發一份聲明中說:「能夠見到那些接受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後取得成效的病患,對我來說是一種偉大而動情的榮耀,這是基礎科學強大力量的鮮活例證,激勵著我們繼續去探究並深入了解事物的運作原理。」

從德州小鎮的無名小子到諾貝爾醫學獎的肯定,導演流暢幽默的紀錄了艾利森的童年、求學、研究之路,且不時穿插富有鄉村藍調的口琴音樂,在不被看好的研究中,艾利森以他的堅持和韌性,為了讓抗癌藥物上市努力不懈,儘管免疫療法仍有許多待突破的困難,但他所帶領的團隊,依然會為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而奮鬥下去,永不放棄。

滿頭白髮、留著大鬍子的艾利森,有著醫者的嚴謹和高度熱情,他勇於挑戰人們所認知的習以為常,在探索科學問題時,始終保持好奇與洞察力,在眾人不看好中仍能堅持下去,也是看完這部紀錄片,最讓人佩服和感動的地方。

「我知道我們要改變世界了。」

「我會治癒癌症,我說真的。」對著鏡頭,艾利森認真地說。

過去要治療癌症,大多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挑戰,如今在研究人員努力下,癌症治療有了更多不同的選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友善醫療的方式,協助人們對抗疾病的侵襲,而在艾利森的熱血初心中,也讓人看到更多關於醫學研究的無限可能。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