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雪地之光/Children of the Snow Land》由英國導演扎拉巴爾弗爾(Zara Balfour)和馬庫斯史蒂芬森(Marcus Stephenson)共同執導及製片,敘述三名從小寄宿在「雪地之光」的孩子,尼馬古倫(Nima Gurung) 、澤琳德基(Tsering Deki Lama)、吉旺馬塔拉(Jeewan Mahatara) ,為了更認識家鄉的傳統和文化,在離家12年後,從加德滿都跋山涉水,返鄉和家人團聚三個月的故事。

出發前,他們心裡還怨懟著父母為何在小小年紀,把他們送到雪地之光後,便頭也不回地離開,十幾年的時間音訊全無,彷彿就此將他們遺忘,孩子們心中充滿疑問,糾結著被遺棄的酸楚、無法理解但也想知道答案。

經過這趟漫長遙遠充滿各種考驗的返鄉之旅,走過當年父母或家人翻山越嶺送他們下山的路途後,孩子們終於知道,家人為何無法來探望他們,雖然身處在仙境般的美景中,但山區資源匱乏生活異常艱苦,大部份的農村家庭都很貧窮,山區也沒有學校,為了讓他們能有機會接受教育,父母只好割捨親情,在孩子只有四、五歲時,便自己或是託人,徒步從海拔三、四千公尺的深山,送到祖古仁欽仁波切所創辦的「雪地之光」學校就讀,希望透過教育翻轉他們的未來。

喜馬拉雅山區的風景確實是夢幻迷人,但是電影才剛開始,眼淚就狂掉不停,電影結束後,更是哭得亂七八糟,並不是劇情有多感人,大螢幕上看到的這些,可都是孩子們真真實實面對的人生,當下真切地明白,「上學」和「回家」,對身處偏鄉的孩子來說,是有多麼不容易!!還沒懂事的年紀,就要遠離家鄉父母和親人,來到雪地之光過團體生活,在最需要關愛的時候,學校就是家,老師就是爸媽,同學就是手足,而下一次再見到家人,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甚至有可能這一生都沒有機會再見面了,如此沉重的心情,就要讓這些幼小的孩子來承受,實在太令人心疼了!!

08.jpg

路途最遙遠的學生尼馬,回家途中經過海拔3,611.5公尺的佛克桑多湖,這裡被形容是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的一顆藍綠寶石。

導演說:「每個觀光客看到眼前的風景,都會想在湖邊蓋個房子,終生住在這裡。」

但是對於要徒步十多天,翻過崇山峻嶺才能到家的孩子來說,再美的風景,也比不上有家人可以陪伴在身邊。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還意外捕捉到2015年4月25日,發生在尼泊爾近8級大地震的畫面,手拿著攝影機的尼馬,畫面瞬間從天堂般的美景,經過一陣劇烈晃動後,變成一片黑暗,這場地震造成當地8000多人死亡,上萬人無家可歸。

09.jpg

03.jpg

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羅納雪地之光教育學校」,由多波活佛祖古仁欽仁波切,於2000年創辦,一開始只有15個學生。

他認為只有教育才能改變孩子的未來,因此致力於救濟貧苦兒童,是位慈悲的上師,目前學校運作和孩子們生活及學習的費用,來自活佛募款以及世界各地的捐款,所以只能收容偏遠山區的孩子,目前有150多位學生。

對這些孩子來說,家人或教育只能二擇一,因為村落沒有學校,來到這裡,他們就無法回家了。

26.jpg

27.jpg

28.jpg

天真無邪的孩子,雖然有老師和同學陪伴,但偶爾還是會流洩出對家人的思念。

尼馬:「我今年17歲,在這待了將近11年。」

澤琳:「我四歲就來了。」

吉旺:「爸媽送走我,我好難過,我以為他們不愛我。」

07.jpg

這位來自多波地區的活佛「祖古仁欽仁波切」,和台灣有很深的淵源。

多年前也曾出版過《慈悲.願力》中文書,書中有介紹他創辦「雪地之光教育學校」的緣由,以及學生活動的剪影。這次紀錄片的首映會,片商也特地邀請他一起出席。

18.jpg

做父母的人,要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氣,才捨得將孩子送離身邊,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06.jpg

11.jpg

12.jpg

導演提供攝影器材,教導他們如何記錄下這段難得且珍貴的時光。

13.jpg

▲左邊是澤琳,右邊是尼馬,這趟回家的起點,要先從學校搭汽車再換巴士,花上14個小時,才能到達位於尼泊爾根傑的機場。

搭上小飛機後,從空中俯視腳下的高山草原,帶著興奮喜悅緊張不安的心情,他們即將展開一段近鄉又情怯的返家之旅,這麼多年過去,不知道父母是否還記得自己的樣貌,習慣都市便利的生活後,再回到原始的山區,也擔心自己能否適應不同的生活,欣喜的表情下,掩不住的是更多的忐忑與期待。

尼馬:「我想送運動鞋給爸爸,我很想念他。」

澤琳:「我想把包包一丟,用力擁抱家人,我應該會大哭吧。」

吉旺:「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15.jpg

17.jpg

04.jpg

吉旺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返鄉途中他先到奶奶家,看到村莊內簡陋的生活條件,他很擔心家人們的健康,喜歡打扮的他,和山區孩子相比,也有一些不同,左邊第二位是他的奶奶。

隨著海拔高度不斷攀升,吉旺在山路上走得氣喘吁吁,他對著鏡頭說:「我從未如此長途跋涉,我有點害怕,我會死在途中嗎?」

習慣了都市的生活方式,突然回到環境近乎原始的家鄉,要適應手機沒有任何訊號,天黑就陷入一片黑暗的房間,吉旺笑著說,這就是他的童年。

25.jpg

親友們看到吉旺回家,都非常開心,他在奶奶住了幾天後,便繼續啟程步行回家。

19.jpg

多愁善感的女孩澤琳,回家前,她想著各種重逢時可能的場景,內心小劇場轉了千百回的想像,心中有疑惑也有不諒解,但更多是對家人深深的想念。

直到進了家門以後,看到生病的父親,以及終日操勞的母親,她才漸漸明白,山區生活不易,如果當年母親如果沒有送她去雪地之光,澤琳的命運就會像大部份的山區女孩一樣,早早嫁人操持家務然後庸碌度過一生,母親忍下了多大的不捨和思念,才讓她的人生有機會走上不同的未來。

02.jpg

當年背著四歲澤琳下山的嬸嬸,再次相見二人都百感交集,緊緊的擁抱著彼此。

21.jpg

回家後,澤琳和媽媽一起去農地耕作,挖馬鈴薯,煮飯料理日常生活,體會母親持家的辛苦。

三個月的時間,她和家人逐漸補上這塊親情的缺憾,也感謝母親當年能放下不捨和思念,讓她在雪地之光看到不同的視野。

24.jpg

路途最遙遠的尼馬,來自喜瑪拉雅西北部的山村,到機場後還要徒步15天才能到家。

他出生後二天,母親就過世了,父親用牛奶和羊奶養大了他,四歲那年,父親帶他到雪地之光,要他先去操場玩,然後就默默離開了,所以這趟回家,他最想見到的人就是父親。

沿途靠著同伴的加油打氣和堅強的意志力,他一路撐過八級地震和白雪茫茫的危險山路,但仍不忘要保護好為父親買的新鞋,費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回到了家,卻無法見到想念的父親,讓他感到落寞又難過,幸好有其它兄弟姊妹和親人滿滿的關愛,才讓他放下心結,並釋懷長久以來家人沒有來探望,並不是將他遺棄,而是如此艱辛又跋山涉水的路程,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體力和財力可以負荷。

雖然和母親的緣分不深,路途中尼馬還是寫了一首詩,送給天上的媽媽,他的笑容總是帶著一抹憂鬱的氣息,安靜而早熟懂事的臉上,讓人看得特別心疼。

16.jpg

14.jpg

▲面對鏡頭,孩子們露出了天真無邪的笑容,眼神看起來也格外的純粹明淨,那是長期與自然為伍,未受文明污染的澄澈。

電影中出現的尼泊爾傳統民謠Resham Firiri。

05.jpg

導演帶著攝影機深入尼泊爾,記錄這些來自喜馬拉雅山區的孩子,他們從小就被送到離家遙遠的「雪地之光」就讀,12年後終於有機會回到久別的家。

導演扎拉巴爾弗爾感慨的說:「當我們得知這裡的學生,十多年來都無法和深山裡的家人見面,感到既震驚又心疼,因此想紀錄他們與眾不同的旅程,我們跟著這些孩子一起踏上返鄉之旅,真實感受跋山涉水的艱辛,以及他們對家人的思念,我們深受啟發、更知足且珍惜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透過這部紀錄片,把這份感動傳遞給觀眾。」

20190927_雪地之光.jpg

電影海報。

電影中文預告。

這一趟漫長的返鄉之旅,孩子們不但化解了內心對家人不諒解,再次回到尼泊爾,看到地震過後滿目瘡痍的學校和街景,讓他們更懂得感恩與珍惜,也明白原來自己是被祝福與寄與厚望的人,父母用更大的愛,期盼受過教育後,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趟旅程,讓孩子們懂得家人的苦心,也體悟到人生本來就是有捨才會有得的道理。

「村落與城市,如果是地獄與天堂,那家人是將我帶入天堂,他們自己留在地獄。」

電影最後,導演也帶上了孩子們的近況,尼馬希望努力成為一個觀光導遊,讓更多人看見美麗的家鄉,吉旺準備再進修服裝設計,希望將來能在多波開一間時裝工作室,澤琳努力成為一位人權律師,希望能為尼泊爾的人權議題發聲。

穿梭在雪地之光的校園裡,他們帶著比自己幼小的孩子讀書、用餐、生活,在有能力的時候,成為一個願意付出的人,這些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心意,就是返鄉之旅帶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而透過雪地之光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更多不忘初心的善良與溫暖,也是近期看到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