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非常期待的電影《阿拉姜色》,終於在春假前上映了,這是藏族導演松太加第三部作品,由藏族歌手容中爾甲與尼瑪頌宋共同演出,這部帶著濃厚公路色彩的電影,結合了朝聖之旅與生命之路,從一個重組家庭開始,歷經了生、死二段旅程後,在一次次衝突破裂的情感中,逐步學會對彼此的信任與包容,被譽為是一部:「從西藏人心中看見西藏」的動人電影。

擅長捕捉小人物情感的松太加,捨棄了一般大眾對西藏的標籤符號,「壯闊的風景、輝煌的寺院、心靈的救贖、晴朗的藍天....」《阿拉姜色》圍繞著四川四姑娘山腳下,嘉絨地區的一個藏族家庭,在信仰、夫妻、父子、諾言、成長等議題中,娓娓述說出西藏人心中,最堅定的那股信念,以及夫妻信守一生的承諾。

片名《阿拉姜色》並不是一種顏色XD而是在藏區傳唱已久的一首祝酒歌,意思是「讓我們一起乾了這杯美酒」,男主角容中爾甲在訪問時說,其實這部片名原本是《諾爾吾的362天》,拍攝到一半時,他和導演在聊天,發現影片中談到死亡和諾言等這些片段,感覺有點灰暗沉重,為了給觀眾多帶來一些溫暖和光明,想起電影中唱的這首《阿拉姜色》,於是便用來當作片名。

09.jpg

《阿拉姜色》是一部以嘉絨方言發音的作品,導演松太加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也一起走了這趟三跪九叩的朝聖之旅。

電影敘事節奏就像一篇散文小品,除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風景,也加入了不少藏人的生活樣貌,像是擦擦、煨桑等情節。

故事講述身患重病的藏族婦女俄瑪(尼瑪頌宋飾)為了遵守對前夫的諾言,隱瞞自己的病情以及與前夫間的秘密,獨自踏上前往拉薩的朝聖之旅,深愛她的現任丈夫羅爾基(容中爾甲飾)以及與前夫所生、冷漠寡言的兒子諾爾吾(賽卻加飾)也相繼跟隨。

然而秘密卻在漫長的旅程中,像剝洋蔥般地逐一被掀開,路途中,俄瑪不幸去世,剩下這對沒有血緣關係且隔閡重重的父子,羅爾基與繼子諾爾吾,為了完成俄瑪最後的心願,二人繼續前行,彼此之間不友善的關係,也在後半段旅程中,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阿拉姜色》中,可以看到俄瑪無法忘懷已逝的前夫,她深藏著二人的舊照片,對於未能完成前夫遺願始終心懷愧疚,丈夫羅爾基雖然體貼入微,但卻無法接受與繼子共同生活,俄瑪帶著前夫的骨灰,並在死前告訴他前往拉薩的真相,讓羅爾基心裡非常揪結,更為妻子眷戀舊情而感到嫉妒失落。

從小寄居在舅舅家的諾爾吾,因為寄人籬下的生活,疏離的母愛,讓他個性叛逆得像一隻刺蝟,對外總是用沉默築起層層防護,對於俄瑪的離世,他在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波瀾的情緒,卻在寺廟中倔強地反轉經輪,試圖讓母親重生,還偷偷撕下羅爾基貼在寺廟門上的父母照片,這段朝聖路之於他,更像是一段學習和自己和解的成長之旅。

26.jpg

故事發生在嘉絨,俄瑪穿的正是當地特色的藏裝,稱為「緇衣」,她的帽子很好看也非常特別。

35.jpg

決定要磕長頭去拉薩完成前夫的遺願後,俄瑪特地回家探望父母。

從電影中看到他們在路上攔車回家時,都會告訴司機說要到「四姑娘山」,好奇估狗了一下這個地名,原來是位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與汶川縣交界的地方。

羅爾基一家從四姑娘山,穿過甘孜州到新都橋,再從新都橋沿著318國道走1600多公里,一路上還要翻過十多座高山,整個路程將近2000公里,每天磕長頭前行的速度大約是5公里,要花上400天才能到達拉薩。

33.jpg

回老家後,俄瑪特地拿出裝著秘密的鐵盒,放在隨身包包中,一起前往拉薩。

39.jpg

俄瑪回娘家探望父母,臨別時,想到可能無法再見到他們,她跪在地上遠遠的磕頭訣別,讓人也跟著淚崩啊!!

鏡頭中出現的房子很特別,這是嘉絨藏族特有的建築型式,是利用傳統木石搭建出類似碉樓風格的民居。就像電影主題曲《阿拉姜色》中的歌詞

那座碉樓屹立了多少年
這碗美酒就醞釀了多少年
釀出了故鄉的河 故鄉的河
釀出了故鄉的山 故鄉的山
那首歌謠傳唱了多少年
甘甜的祝福就流淌了多少年
唱紅了漢子的臉 漢子的臉
唱濕了女人 女人的眼

38.jpg

容中爾甲飾演一位個性木訥,卻對妻子非常體貼的丈夫羅爾基。

本業是歌手,第一次挑大樑演出,他謙虛地說自己在《阿拉姜色》中,演得比影后、小孩、驢子還差,只能算是第四名XD其實容中爾甲謙虛了,螢幕上的羅爾基,讓人完全看不出來是戲劇新人呢!!

20.jpg

18.jpg

21.jpg

磕長頭的路途非常辛苦,但是俄瑪仍堅定不移的努力往前走。

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很感動,一遍又一遍做著相同的動作,每一步都是膝、肘、額頭,五體投地的大禮拜,重複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到達心中的聖地,在藏民心中,能從家中三跪九叩的到達拉薩,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28.jpg

30.jpg

出生於藏族自治州的尼瑪頌宋,除了演戲、歌唱和舞蹈,還出版過不少詩集和短篇小說。

在電影《阿拉姜色》中,她不僅首度以母語演出,也以這部作品連奪二座最佳女演員獎。

10.jpg

羅爾基終究還是發現了老婆重病的事實,他將家中的老父親安頓好,立刻騎著摩托車來找俄瑪。

他力勸她回成都找大醫院治病,但俄瑪一心只想著要幫前夫完成心願,堅持不願意回去治療。

23.jpg

娘家弟弟帶著諾爾吾來找俄瑪,孤僻又自閉的孩子,有著許多大人所不理解的彆扭,他一心只想留在媽媽身邊,於是只好和沒有血緣關係的繼父,三個人一起前往拉薩。

02.jpg

▲雪山下的一家三口,圍坐在篝火旁,捧著一塊石頭,輕輕唱起《阿拉姜色》這首歌。

這個段落的心境轉折很美,羅爾基拉著諾爾吾的耳朵,他說以前爸爸也常這樣和他玩,但是面對繼父的陌生感還沒消除的諾爾吾,摀著耳朵有點不知所措,於是羅爾基撿起一塊石頭當作酒杯,藉著歌聲交流感情,傳遞愛和溫暖。

05.jpg

27.jpg

俄瑪孱弱的身體,終究沒能完成前夫的遺願,臨終前她對諾爾吾說:「你揹著包包,繼續前往拉薩的路。」

12.jpg

雖然和繼父沒有任何感情,但是諾爾吾想為媽媽完成去拉薩的心願。

03.jpg

13.jpg

19.jpg

俄瑪去世後,羅爾基來到廟裡,請喇嘛為妻子誦經祝福。

當他知道妻子去拉薩的祕密後,心裡其實很不是滋味,在整理俄瑪的遺物時,從隨身不離的小包中,掏出了一個小鐵盒,裡面放著一張泛黃皺折的照片,是一對年輕夫妻的合照,照片中的女子就是俄瑪,而和她倚肩合照的是第一任丈夫。

原本他將俄瑪和前夫的照片,貼在寺院裏超渡,但臨走時,卻突然發狂的一把將合影撕成二半,並貼在不同的地方,這一幕讓人看得既同情又好笑XD

01.jpg

羅爾基想履行妻子的諾言,繼續磕長頭去拉薩,但是諾爾吾不願意被送回舅舅家,於是這對陌生、且彼此有敵意的父子,就這樣上路了。

22.jpg

公路之旅常常能表現出情感的轉折,對父子二人來說,朝聖路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終點拉薩,而是行走過程中,這段獨處的時光,讓他們學會了放下成見,理解愛的真諦。

08.jpg

走過春夏秋冬,父子二人在不斷的衝突中,逐漸包容和解,這天諾爾吾一直跟在羅爾基身後,他大聲喝斥:「作為一個男人,不能老跟著別人後面走。」

31.jpg

34.jpg

36.jpg

37.jpg

飾演諾爾吾的小男孩,是個素人演員,但是他把這位內心傷痕累累的男孩,詮釋得非常動人。

導演當初在家鄉附近小學中,看了幾千個孩子,都沒有找到適合的人,後來在一間教室角落,看到眼神冷峻的賽卻加,直覺認為他很適合,於是他就成了影片中兒子的角色。

04.jpg

在這個故事中,靦腆內斂的羅爾基,總共哭了三次。

帳篷裡無聲的落淚,是不捨妻子將離世的悲慟,水泥牆邊握著妻子照片的嚎啕大哭,是融合了想念、嫉妒、隱忍、無助等各種複雜情緒的宣洩,最後在拉薩三公里前為諾爾吾剪髮時的落淚,則是父子歷經磨難後的百感交集。

容中爾甲樸實自然的演技,就像一個藏區男子的生活日常,真摯而飽滿的情感,讓人回味再三。

07.jpg

15.jpg

這場雪景是在青海的拉脊山上取景,拍攝時正好是當地最冷的時候。

25.jpg

旅程最後,這個曾經套著塑膠袋、站在馬路中間,想挑戰貨車司機的孤僻少年,終於卸下心防,對著毛驢做出拎耳朵的親密動作,不顧一切地飛奔到山頂去眺望布達拉宮。

11.jpg

40.jpg

在拉薩前3公里處,父子二人停下腳步,梳洗乾淨換好衣服,準備選個吉祥日子進拉薩城。

42.jpg

電影結尾,諾爾吾輕聲唱起了「阿拉姜色」這首祝酒歌,那是他們三個人,在這段旅程中,唯一的美好記憶。當羅爾基用剪刀為諾爾吾減去蓬亂的頭髮時,他終於長大也釋懷了繼父的關愛。

就像《密陽》的結尾一樣,細碎的頭髮飄進了陽光裡.......

「剪下來的頭髮,要擺在別人踐踏不到的地方。」在喀喀喀的落髮聲中,羅爾基不忘叮嚀兒子。

電影就結束在拉薩前3公里處,羅爾基不小心踢到了腳邊的包包,一張被黏起的照片掉了出來,那是諾爾吾偷偷留下被羅爾基貼在寺廟的父母照片。

畫面暗下,音樂響起,開始跑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但故事還沒結束

黑暗中,羅爾基對兒子說:「沒事的,等我們去了拉薩,朝聖完畢之後,就把你的父母寄放在甘丹寺(西藏三大古寺之一)。」其實去不去拉薩已經不重要了,在到達終點前,他們已經完成了對彼此的諒解。和解的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走到拉薩,而是自己的內心,在這段路上他們已經重新確認了彼此的情感。

14.jpg

高原上的拍攝作業非常辛苦。

導演說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嚴峻的考驗,劇組花了三個月時間,輾轉在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取景,面對高山上空氣稀薄、工作人員因高原反應身體不適、天氣惡劣、公路顛簸難行等各種挑戰,整個拍攝期間充滿驚險,但幸好一切順利。

16.jpg

劇組在拉薩3公里處大合照。

《阿拉姜色》的故事原型,來自一個老人和一頭驢。

老人是容中爾甲的小學老師,在上個世紀80年代,因為一直無法由民辦轉為公辦老師,灰心之餘辭了工作回家,最後當了喇嘛,他許願要從家裡一路磕長頭,去拉薩朝聖,路上買了一頭小驢幫忙背負行囊,歷經打工住院,花了三年時間,一人一驢終於到了拉薩,小驢也長成了大驢。

回家的時候,驢子上不了公車,也不可能再花三年走回去,於是只好把驢寄養在當地人家裡,想等有機會再來帶牠回家,回到家後,喇嘛心中一直牽掛著這件事,然而這一別,直到喇嘛去世,他再也沒見過這頭驢了。

在成都一個茶樓上,容中爾甲和導演松太加分享了這個故事,一個月後,導演寫出一個在朝聖路途中,關於成長與救贖的劇本,容中爾甲非常喜歡,便有了拍成電影的想法,於是找了演員和工作團隊,由容中爾甲自己投資,擔任出品人還身兼男主角,《阿拉姜色》就這樣走上了大螢幕。

作為第一代藏族電影人,松太加堅持以當地方言來述說這個故事,也盡量迴避西藏電影中常有的標誌性元素,只單純聚焦在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互動上,他希望大家能看看藏區裡關於人的故事。

20190403_阿拉姜色.jpg

電影海報。

卡車司機在車上播放的歌曲,雷婷演唱《遇見你》。

哈!!聽到這首歌時覺得特別親切,因為廈門機場小舖阿姨特愛放這首,有點民族風的歌曲,在機場聽過好幾次呢!!

容中爾甲演唱《阿拉姜色》同名推廣曲。

電影《阿拉姜色》幕後花絮

《阿拉姜色》電影預告。

在這部電影中,看不到太多西藏的風景和寺院,松太加堅持要將這部作品,回歸到藏人真實的生活面上,為了捨棄風景、聚焦於人的情感,導演還刻意選在陰天時拍攝,將風景隱藏起來。

個人覺得電影中最感人的,是父子之間,從隔閡、敵意到最後的和解,在漫長的朝聖路上,經過一次次的衝突後,他們終於看見了心中的牽掛與愛,完成對彼此的接納,即使沒有血緣關係,最終也成為了一對真正的父子。

如果看膩了西藏的大山和寺院,人文氣息濃厚的《阿拉姜色》,讓人看見更貼近藏人的真實生活,它深刻描寫了日常的詩意與蒼涼,在短短109分鐘內,包含了愛情、親情、信仰、承諾等,在人性的深刻與複雜中,照見了內心最真實的自我。

俄瑪的離世,看起來像是一個家庭的結束,但是男孩和繼父在經過這段朝聖路的洗禮,接納彼此後,又像是另一個家庭的開始,在漫漫長路上,我們看見了俄瑪對承諾的堅定、羅爾基和繼子之間的和解、諾爾吾也重新獲得了家庭的溫暖,看完《阿拉姜色》,彷彿也為眾生上了一堂,關於生死聚散的修行課題。

「你看見拉薩了嗎?」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