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尚義機場,耳邊就聽到呼呼的風聲狂吹著,十一月末的季風威力果然不小覷,一小時前,台北已開始飄落綿綿細雨,幸好金門的天空只是陰鬱,在金豐辦好租車手續後,一路往金沙方向駛去,這個位在金門東北角,和屏東東港互締為姐妹鎮的地方,正好位在東北季風的迎風面,鎮內用來防風止煞的風獅爺也特別多,沿途就看到不少可愛的風獅爺呢!!

車上的導航系統有點二光,定位速度堪比樹懶,好在金門的道路並不複雜,來過這麼多趟,也慢慢摸索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定律,行經一處防風林,突然看見小路盡頭有片圍築海堤,與大海相鄰,眼前是看起來有點像海埔新生地的小海灘,查了一下google定位,原來是賞鳥勝地的田墩海堤,距離西園鹽場不遠了。

金門的鹽業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後梁乾化時期,到了元朝大德元年,金門設置了浯州場,這是一個管理鹽產的總公司,下轄十埕,這些鹽埕大多位於金門東北角沿海一帶,其中「永安埕」,就是今天的西園鹽場,也是金門目前僅存的鹽場遺址。

IMG_1261.jpg

▲ 走進鹽場文化館,主展館正在整修中,旁邊這間閩屋是清代設立,經過翻修的場長室、鹽務辦公室,門匾上寫著「叺場作家」,述說著當年鹽場交通不便以及生活的艱辛。

「叺」有二個讀音,讀ㄕㄣ時,意同呻吟的呻,念ㄧˇ時,意同以為的以,這裡念作以,就是「以場作家」的意思。

20171118_101359.jpg

▲ 田墩養殖區位在金沙水庫出海口旁邊,如果天氣能再好些,應該會是一幅不錯的風景。

IMG_1235.JPG

IMG_1250.JPG

20171118_101322.jpg

▲ 沿著海灣築海為田而成的養殖區,如今空蕩蕩的一片,連候鳥都不見蹤影,穿梭在小徑上,只剩下蕭索孤寂的冬意。

IMG_1253.jpg

▲ 從留下的歷史文獻紀載中,西園鹽場始自元朝大德元年(西元1296 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IMG_1257.jpg

西門鹽場4.jpg

IMG_1262.jpg

20171118_104556(0).jpg

▲ 主展館正在整修中,走入以場作家這棟閩屋,小房間內仍有一些關於鹽場歷史、西園聚落的介紹可以參觀。

20171118_103133.jpg

20171118_103201.jpg

20171118_104105.jpg

▲ 牆上的展示,說明了西園鹽場沒落的原因。

隨著時代改變,國軍撤退、年輕人轉往外地謀生,金門人口越來越少,西園鹽產只有在金門本地銷售,鹽場營運狀況時停時產。加上政府對民生用鹽採取低價策略,後來又引進了品質較佳的台鹽,最後不堪虧損,走上了閉場的命運,七百多年的歷史,從此成為往事。

西門鹽場1.jpg

西門鹽場2.jpg

20171118_103740.jpg

20171118_103832.jpg

西門鹽場5.jpg

西門鹽場6.jpg

西門鹽場7.jpg

西門鹽場8.jpg

西門鹽場3.jpg

20171118_103957(0).jpg

▲ 從海水一路牽引進入西園,經過一道道程序,沉澱、蒸發成鹵水,在結晶池中,提煉成鹽。

曬鹽就像務農一樣,都是靠老天爺吃飯的,天氣好,收得多;天氣不好,就收得少,鹽田兒女在一坎又一坎的水田裏,用青春與汗水,積累出一顆顆閃閃發亮的結晶鹽,也照見了西園人數百年來的苦澀人生。

20171118_105022.jpg

▲ 鹽場門口有一尊明星風獅爺,高約144公分,位於西園村入口,由於右前方有溪流穿越過,因此風獅爺鎮守在此的任務,就是鎮路頭、水尾煞。

祂的右手持筆,左手捧印,頸掛鈴鐺,凜然俯視,屹立於圓形底座上。

作為當地居民重要的守護神,西園風獅爺還曾在民國83年,當過特種郵票《金門風獅爺》中的四大主角之一呢!!

IMG_1251.jpg

▲ 西園在元代時稱為永安,居民以黃姓居多,因此也稱作西黃,後來國軍駐金之後,因外省籍行政人員,不諳閩南語,諧音誤讀,成了今日的西園。

IMG_1267.jpg

IMG_1272.jpg

IMG_1274.jpg

▲ 有句話說:「沒鹹不成甜」,作為民生必需品的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調味料之一,鹽業在金門開發史上,曾經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代時,朝廷首度在浯洲(金門舊稱)設立鹽場徵鹽,由於金門土地貧瘠,耕作不易,因此鹽業便成為當地人重要的收入來源。

根據志書考舉的記載,明代時金門人才輩出、科甲鼎盛,在這些及第舉人和進士中,大多是來自鹽埕所在地。但也由於元朝設置浯洲場後,大量伐木煮鹽,因此改變了金門地貌,少了樹木屏障的小島,帶來了大量風沙,讓農作物更不易生長。

清嘉慶時,浯州場設置鹽大使,正式設立辦公室,民國初年,開放自由曝曬賣鹽,就場徵稅,民國22年,福建鹽務管理局下令剷除金門僅存的西園、烈嶼與祥豐三個鹽場,金門的鹽產業就此完全消失。

直到日軍佔據金門後,又開始修建新式鹽田,日本投降後,福建鹽務管理局再次下令剷除鹽田。民國38年,國軍退守金門,為民生所需,再次恢復鹽場運作,並逐步轉型為精鹽加工生產,後來因為產量過剩,一度將部份鹽田改闢為養殖池,但仍持續虧損,民國84年7月1日,鹽場正式宣布關閉。

相隔了十多年後,民國97年1月,西圜鹽場文化館正式開館,讓更多人了解西園鹽業的發展歷史。

20171118_105046(0).jpg

20171118_105328.jpg

西門鹽場9.jpg

西門鹽場10.jpg

▲ 在鹽場風獅爺左邊,有間「樓山寺」,村人習慣稱作「東宮」,寺後方有一立姿雌獅的風獅爺,高度比西園鹽場前的雄獅還高大。

20171118_105430.jpg

▲「樓山寺」原本興建在廟口,後來遇到颱風傾毀,經神明指示後,選址在鹽場附近,現在看到的是民國91年夏天重建完成的樣貌。

20171118_130354.jpg

西門鹽場11.jpg

▲ 村民另一個信仰中心「景山宮」。

IMG_1281.jpg

▲ 供奉關帝爺的「聖義宮」,原名「關武廟」,在民國75年重建後,改廟額為「聖義宮」。

20171118_105131(0).jpg

20171118_130943.jpg

▲ 黃氏家廟前,看到一群悠閒慵懶的哞

鹽場的繁華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從「叺場作家」展示室中的文字,還是能感受到西園人與鹽田之間長久綿密的情感,吃鹽長大,靠鹽生活,只是,再耀眼的陽光,也抵不過時代無情的淘汰,永安埕上很難再有機會,看到成堆的鹽山再現了。

在背貓客吃過午餐,趁著雨勢略小,我們又再次回到這裡看看,一副一坎的鹽田四周,如今只剩下濕軟的黃泥土,空曠的水田邊,狂風吹得讓人連大傘都撐不住,只好打消尋找舊鐵道的念頭。

鹽是重要的民生所需,對金門人來說,鹽業發展更是一頁重要的歷史,如今一切皆已成雲煙,鹽場這段七百多年的歷史,只能從文字和老照片中憶往了。

 

<<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西園1號
電話:08-235-5763
開放時間:09:00~17:00(週一休館)
FB:https://www.facebook.com/xiyuansaltwork/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