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屯火山群南邊的硫磺谷,和另外一邊的龍鳳谷,舊稱「大磺嘴」,是北投早期採硫磺的主要場所,盆谷內白煙嬝嬝、霧氣蒸騰、草木不生,這裡地處磺港溪上游,也是北投各旅社溫泉的源頭,在靠近溪谷處,可以看到不少溫泉管線,整個谷地面積約16公頃,有豐富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噴氣孔四周的岩石,因為長期受到高溫以及含強酸硫氣的侵蝕,呈現出碎裂崩塌的樣貌,伴著一畦翠綠的池水,在裊裊水氣中,顯得有點虛幻而不真實。

「硫磺谷地熱景觀區」是台北近郊一日遊的熱門景點,交通上也很方便,在北投捷運站門口,搭乘小7、小9、小26公車,到「彌陀寺站」下車後,旁邊就是景區入口,目前有簡短的木棧道、休憩涼亭,可以近看硫磺谷區風景,另外還有白磺溫泉的免費泡腳池。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jpg

因為地熱溫度極高,基於安全因素,硫磺谷步道沒有開放進入,可以在欄杆周圍欣賞這裡的地貌風景。

北投最早的住民是平埔族,硫磺是台灣早期被大量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元代汪大淵在1394年所撰寫的《島夷誌略》中,便有記載台灣出產硫磺,大磺嘴地區採硫的歷史非常悠久。

1626年,西班牙佔據台灣北部,1632年,宣教師Jacinto Esquivel曾在佈教報告中,留下在此地採硫的文字,當時稱北投為Kipatao,之後荷蘭人透過中國商人,對於硫磺貿易也有一些記載被留下來。

1696年冬天,福州火藥庫發生火災,在欠缺原料的情況下,清廷政府在隔年派浙江人郁永河,前來台灣尋找硫礦,他先從福州到泉州,再從廈門到金門,通過台灣海峽的黑水溝後,來到澎湖,再從澎湖航行到台南,循著陸路北上,輾轉來到北投,在平埔族人協助下,展開他的探硫之旅。

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曾寫下:「復給布眾番易土,凡布七尺,易土一筐,衡之可得二百七八十觔。」可見當時他並非親自採硫,而是以布匹和當地的平埔族交換硫磺,為了探尋北投硫磺的源頭,他還請了當地的平埔族人當嚮導,跋山涉水地尋找,最後終於發現硫磺源頭「大磺嘴」,也就是現在的「硫磺谷」。

因為寫下《裨海紀遊》這本書,郁永河被譽為台灣遊記文學的創始者。他在書中描寫北投探硫穴的景象:「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這位志願來台的朝廷幕僚,面對高山上的湧泉,如雷聲般翻滾的地心景象,有毒的氣焰震撼山巔,整片大地好像要燃燒起來,他沒被嚇到逃走,竟想煮白石為糧,迎接神仙的到來,從這些記錄中,也可以見證當時北投地區的險惡地貌。

郁永河來到台灣時,清朝政府對於台灣的硫磺,並沒有制定特別的管理規範,之後民間大量開採硫磺,私製火藥猖獗,1786年,發生林爽文事件後,清廷便下令封禁民間採掘硫磺。

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認為硫磺貿易,可以挹注當時的匱乏的財政所需,便上摺奏請硫磺開禁出口。

1887年,清政府設立台北府礦務總局,專門管理硫磺開採,並實施專賣制度,由於硫磺的大量開採,帶動了北投的經濟和地方繁榮,這項制度直到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才停止。日據時代,因大規模採硫,在硫磺谷設有硫磺採集及煉製工廠,英商德記礦業公司,曾在這裡開採過硫磺及硫化鐵。

1981年,中油公司開發出以石油提煉硫磺的技術,加上採硫作業人力成本高,破壞水土保持等因素,陽明山的採硫礦場便一一被拆除。

IMG_20200224_142456.jpg

▲北投捷運站可以轉乘台灣好行或小巴士,前往陽明山公園附近的景區,公車站牌就在北投捷運站1號出口前面。

IMG_20200224_142704.jpg

我們搭乘小26,在「彌陀寺」站下車。

IMG_20200224_152249.jpg

IMG_20200224_145412.jpg

下車往後走,就會看到「硫磺谷地熱景觀區」的立牌。

IMG_20200224_145511.jpg

開車上來也很方便,入口就有很大的停車場。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1.jpg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2.jpg

景區其實不大,循著指示牌旁的木棧道往下走,就會看見岩石裸露的硫磺谷,由於昔日採硫挖掘和地熱作用的影響,形成眼前這片特殊的地貌風景。

IMG_20200224_145652.jpg

IMG_20200224_145713.jpg

IMG_20200224_145729.jpg

▲硫磺谷下方是一座碧綠的水池,欄杆上有解說牌,介紹台灣採硫的歷史。

IMG_20200224_145740.jpg

IMG_20200224_145751.jpg

IMG_20200224_145806.jpg

天氣晴朗時,池中倒影鮮明,隨著微風緩緩吹過,天上的白雲和池上的蒸氣交織在水影中,偶爾泛起陣陣波紋粼粼,頗有置身仙境的錯覺。

整個山谷的景象,就像這裡的舊稱「大磺嘴」一樣,彷彿一個張大開口的嘴,不斷吐出白茫茫的蒸氣,略帶原始荒涼的神祕感,讓這裡成為陽明山上熱門的IG景點之一。

IMG_20200224_145828.jpg

IMG_20200224_145840.jpg

IMG_20200224_145855.jpg

IMG_20200224_145919.jpg

木棧道另外一邊,有更原始的地形風景,目前已被圍籬圈起,旁邊有個小高台可以走上去,遠眺眼前這片碎裂岩石地質,所形成險惡又艷麗的風景。

IMG_20200224_145958.jpg

IMG_20200224_150045.jpg

IMG_20200224_150049.jpg

空氣中可以能聞到硫磺的氣味,細看許多岩石上,還帶著一點硫黃的結晶。

IMG_20200224_150240.jpg

IMG_20200224_150431.jpg

這裡的坡度相當平緩,步道也很好走,還有不少涼亭。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3.jpg

▲除了欣賞天然的地熱景觀,景區內還有今年初才修建完成的免費泡腳池,可惜我們來的這天,正好遇上週一公休日。

IMG_20200224_151012.jpg

硫磺谷的溫泉,屬於酸性硫酸鹽泉,由於地底的熱作用,含有豐富硫化物等磺物質,水質呈黃白色、有硫磺味,俗稱「白磺」。

北投溫泉屬於硫磺泉,有青磺、白磺、赤磺三種。地熱谷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地獄,因此被稱作「地獄谷」或「鬼湖」,當地的溫泉就是「青磺」。赤磺含有鐵質,目前已經看不到了,在北投溫泉博物館內,可以看到相關的介紹。

IMG_20200224_151037.jpg

IMG_20200224_151044.jpg

IMG_20200224_151153.jpg

泡腳池旁有日式建築的廁所,公休的日子,廁所不開放使用。

IMG_20200224_152239.jpg

泉源路很長,從之前我們去泡湯的龍邦僑園會館,一路往上,沿途也有不少景點。

[台北 北投] 驚嚇泡湯之旅 頗有歷史感的龍邦僑園會館

這段路車流量蠻大的,過馬路要小心,公車是照時刻表發車,大約4060分一班,趁著等車空檔,可以前往彌陀寺看看。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5.jpg

IMG_20200224_151548.jpg

20200224_北投硫磺谷4.jpg

公車站牌旁,沿著白色小童這段路往上走,彌陀寺就在小徑盡頭。

二月底的春櫻已經盛開,路邊可見幾戶人家散居其中,根據華人百科上的記載,彌陀寺於1953年,由淨良法師開山創建,因為地形的關係,全寺分為大雄寶殿、齋堂、寮房以及念佛堂、功德堂,目前看起來好像沒有對外開放,不過可以在露台上看看風景。

IMG_20200224_151743_1.jpg

IMG_20200224_151855.jpg

閩南風格的大殿,採用重檐廉殿式建築,上面覆蓋著金黃色的琉璃瓦,主要供奉西方三聖,分別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IMG_20200224_151803.jpg

IMG_20200224_151921.jpg

IMG_20200224_151818.jpg

目前仍有住眾在此念佛清修,所以來到這裡,注意不要喧嘩吵嚷。

站在外面的大露台上,可以聽到底下潺潺的溪水聲,抬頭便是藍天白雲,在群山環抱中,確實是個沉澱身心、閉關修行的好地方。

搭上公車,隨著蜿蜒的泉源路一路向下,20分鐘後就回到捷運北投站。

IMG_20200224_160044_1.jpg

IMG_20200224_160032.jpg

每次來北投都要買一下栗米燒。

這個吃起來有點像雞蛋糕+吊鐘燒的小點心,據說是韓國版的雞蛋糕,內餡包著濃郁的栗子奶油,吃起來不會太甜,8個50元,18個100元,記得之前在士林劍潭站內,也有看過賣栗米燒的小店,小巧的一口一個,冷了也好吃喔!!

北投硫磺谷是一個非常容易親近的市郊景點,秋天的時候還是個賞芒秘境,煙霧瀰漫的湖泊,湛綠色的池水,看起來非常夢幻,也是欣賞地質景觀的好地方。附近有不少輕量級步道,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步行前往龍鳳谷,體會這種遺世獨立、寧靜自然的離世感。

三百多年前,郁永河來到人人視為惡地的台灣,寫下他對此地風土人文的記述,為了採硫費盡辛苦來到北投,如今這裡已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份,當年的瘴癘之地,歷經百年之後,成了充滿日式風情的溫泉鄉,下次來到北投,泡完溫泉吃完拉麵,推薦也可以來硫磺谷走走,看看這片奇特的地貌風景。 

 

<<硫磺谷地熱景觀區>>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泉源路77號(泡腳池週一公休)

 

讀 |

[台北 北投] 台式家常味 趣味幸運鈴 料多實在的滿來溫泉拉麵(新北投捷運站旁)

[台北 新北投] 女巫之鄉 泡湯賞景一日微旅行 房間寬敞面公園景觀 金都溫泉飯店

[台北 北投] 巷弄小店 自助點餐好方便 推薦超濃郁蝦拉麵 捷運站旁樂山窄巷拉麵

[台北 北投區] 少女時代約會聖地 吃一口青春的回憶 飲料超大杯 小歇泡沫紅茶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