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過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以及吳念真導演的《多桑》後,開啟了對九份山城的認識,後來也閱讀了一些關於礦山的記事,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日籍導演林雅行寫的「最絢麗的黃昏過後《一位日本導演的九份、金瓜石採訪筆記》」,這是他以九份、金瓜石為背景,拍攝了二部紀錄片電影,在拍攝過程中珍貴的採訪筆記。

這位在日本專門拍攝戰爭紀錄片的導演,有個非常文藝的名字「林雅行」,是個道地的日本人,幾乎聽不懂中文,但是他非常熱愛台灣,拍過的八部紀錄片中,就有五部是以台灣為主題:2007年《傾聽風聲─台灣.九份物語》、2009年《雨絲飛舞─金瓜石殘照》、2013年《吳桑的菜刀》、2015年《老兵輓歌》,2018年《心的故鄉 灣生的山與海的記憶》,明年預定還會再推出一部,以灣生為主題的作品《灣生物語,青春紀行》。

「灣生」指的是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在日本戰敗後被遣返,終生都在二個故鄉、二種身份中掙扎,2014年,電影《灣生回家》上映後,一度引起許多人對灣生的好奇,並開始關注這段漸被遺忘的歷史,可惜後來出現作者假冒灣生後代事件,讓這些灣生的故事連帶蒙上陰影。

吸引導演來到台灣的原因,他說因為二戰時期有很多在海外出生的日本人,但在這些人當中,只有「灣生」對他們的出生地「台灣」,會一直念念不忘,即使年紀大行動不便,還是時常飛來台灣,看看老友以及過去生活的地方,讓他很想知道灣生為何會對台灣如此有情,2004年,導演來到台灣一探究竟,當他踏上這片土地後,便深深地愛上了,因此才有後續一連串以台灣為主題的紀錄片作品。

03.jpg

影片充滿濃濃的日式情感,也有一股淡淡感傷的氣息,再次回到童年中看過的風景,二位灣生長者幾度熱淚盈眶的說,這裡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故鄉。

「心的故鄉 灣生的山與海的記憶」耗時五年拍攝完成,影片以蘇澳冷泉之父孫女,87歲的竹中信子,以及86歲的武石道男,二位灣生為主角,回到他們記憶中的蘇澳,一起重溫兒時風景,台灣同學情誼、戰爭帶來的陰影、以及大時代下的青春與傷痕。

二個半小時的片長,就像在閱讀一部台灣近代史,從日治時期到228事件,台日之間在歷史上的轉變,導演透過二位灣生對蘇澳的記憶,訪談昔日同學、朋友,完整描繪出他們在蘇澳、基隆等地的生長經歷、時代背景,以及生活故事。

竹中信子曾在電影「灣生回家」中登場,她著有「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系列書籍,從昭和、明治到大正時期共四冊。

她的祖父是「仙台號」輸送指揮官竹中信景,1895年率領部隊從蘇澳港登陸,二年後退役,回到蘇澳定居,並開發蘇澳冷泉,創立「那姆內」彈珠汽水工廠,被稱為「蘇澳冷泉之父」,後來日商中村真一也運用冷泉特質,在白米橋邊設立工廠製作「羊羹」,如今已是當地百年老字號的名產店「鳳鳴羊羹」。

07.jpg

06.jpg

紀錄片就從蘇澳冷泉開始,爬梳出二人對蘇澳和台灣的情感與回憶。

04.jpg

08.jpg

武石道男,經常會來台灣探訪昔日的同學,這位好友是基隆忠二路上玉山銀樓的老闆。

爺爺曾在台灣生活14年,他說人生中最難忘的童年時光,緊密的與台灣連結在一起,導演特地來採訪他念書時的好友,從小座位總是相鄰的二人,拍攝時,並肩坐著共同講起兒時那些調皮行為,風霜的臉上,充滿了小男孩淘氣的神情。

20190227_心的故鄉 灣生的山與海的記憶.jpg

中、日電影海報。

05.jpg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的作品。

個人很喜歡另一部與灣生相關的紀錄片,2016年上映《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導演郭亮吟、藤田修平,拍了十年才完成,記述了畫家的一生,以及他對台灣深刻的情感。

關於立石鐵臣的故事,可以參考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遠離華麗島的孤魂

「心的故鄉~灣生的山與海的記憶」日本長篇電影紀錄片。

電影中的音樂,由台日混血的豎琴演奏家彩愛玲負責,許多訪問者的情緒,隨著琴聲旋律,讓人也一起感受到了那份溫暖的心情,片中還安排了漫畫家森田拳次的插畫作品,為紀錄片增加不少趣味。

昭和初期,蘇澳冷泉之父的孫女竹中信子,出生在冷泉旁邊,跨過家門前一條河(冷泉川)邊的小橋,對岸就是武石道男的家,年紀相近的二人,當年就同住在小河的二岸,但卻不曾相識,直到2013年,透過基隆中學同學會,會長廣繁喜代的介紹,終於見到了70多年前的鄰居。

導演帶著二人一起回到童年的那條小河邊,冷泉、那姆內、七星嶺、蘇澳小學校、羊羹.......,伴著他們再一次回味兒時生活的許多回憶,歷史或許會被世人遺忘,但是灣生心中對台灣的情感,卻沒有隨著時間逝去而被淡忘,即使物換星移,很多風景已經變了樣,但是在他們心中,台灣是出生的地方,也是心上的故鄉,所有悲歡離合的過往,都在他們對台灣心心念念的鄉愁裡。

感謝導演對這片土地如此真誠的付出,記錄下這麼多美麗的風景,以及動人的故事。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