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幾部以藝術家為主題的電影,像是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動畫電影《梵谷:星夜之謎》,以及敘述法國藝壇傳奇,糾纏四十年愛慾情仇的《塞尚與左拉》,還有奧地利小鮮肉諾亞薩維德拉擔綱演出的《席勒:死神與少女》,今年初又有一部描述高更在大溪地生活的《高更:愛在他鄉》上映,真的非常感謝佳映娛樂,能引進一系列以畫家為主題的電影,讓我們在遙不可及的天價作品之外,也能有機會親近藝術家生活上的一面。

電影《高更:愛在他鄉》的原文片名「VoyagedeTahiti」,意思是大溪地的旅程。故事取材自高更從大溪地返回後寫下的札記《Noa noa voyage de Tahiti》,男主角由法版《美女與野獸》中的文生卡索主演,一頭亂髮搭配豪放不羈、自我又執著的個性,將高更的暗黑面詮釋得淋漓盡致。

1891年,為了追尋理想的創作環境,高更離開他眼中世故墮落的巴黎,拋下親人妻兒,以及身邊一堆只會嘴砲的人,迎向能夠啟發藝術靈感的神聖殿堂「大溪地」,並在島上邂逅了一位原住民女孩德胡拉,在愛情滋潤下,畫下了不少精彩的作品,可惜藝術家的生活,總是想跟柴米油鹽劃清界線,這段老少配最終還是以分手收場(據說二人相差30歲,當年德胡拉才13歲)。

08.jpg

▲ 這段在大溪地的南島之戀,為高更帶來滿滿的創作能量。

十八世紀末的歐洲,在法國探險家傳誦下,大溪地被譽為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因此吸引許多藝術家,想要前來這裡一探究竟,高更就是其中之一。

從小在秘魯長大的他,對當時社會上的虛偽和醜惡感到厭世,於是想帶著老婆和五個小孩,一起前往藝術家心中的天堂,但老婆無法認同他只顧繪畫,完全不管現實生活的態度,決定和孩子們一起留在法國,讓高更獨自去追尋夢想。

10.jpg

1848年,高更出生於巴黎,幼年時曾經隨著母親到祕魯生活,直到七歲才回到巴黎,童年時期異國風情的美好記憶,讓他對自然原始又充滿野性的生活,存在著某種嚮往,成為專職畫家後,他放下一切羈絆,前往心中的遠方,試圖尋找出所謂美好的生命,以及藝術的真諦。

青少年時期的他,曾是一位環遊世界的水手,還參加過普法戰爭,後來成為一位高薪的證卷交易員,生活上算是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在朋友影響下,開始收藏畫作,之後拜師學畫,多次參加印象派的畫展後,激起他想成為專職畫家的念頭。

在一次金融風暴後,高更離開了妻子兒女,前往法國西北布列尼塔的鄉村,遠渡巴拿馬,以及亞爾地區,一度和梵谷相知相惜,可惜僅短短二個多月的時間,後來就發生了著名懸案「割耳事件」 。

09.jpg

▲ 狂野純潔的德胡拉,高更非常著迷於她的美貌,飾演德胡拉的演員圖黑亞當斯,黝黑的皮膚加上一頭大波浪捲髮,將原住民女孩原始自然的個性,演繹得風情萬種。

二人相遇後,遵循大溪地的習俗,共度八天試婚期後,娶德胡拉為妻,回憶起這段新婚的日子,高更曾寫下:「快樂和工作與旭日同升,也同樣的光芒耀眼。」

但甜蜜幸福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眼中只有畫筆和畫布的高更,始終無法滿足德胡拉對生活的各種企盼,甚至窮到讓德胡拉餓肚子又沒錢買蠟燭驅鬼,看到這一幕的高更,竟然只想畫下這「純潔的一刻」,有這款老公,德胡拉應該ㄘㄟˋ心到極點了吧XD

06.jpg

02.jpg

03.jpg

05.jpg

04.jpg

▲ 沒有麵包的愛情,終究無法天長地久,高更追求純淨無瑕的心靈生活,和德胡拉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她走向了其它男人更溫暖的懷抱。

看到高更憤怒的帶著獵槍去捉姦這一幕,很讓人心驚,在他心中,德胡拉不只是伴侶,更被當作財產,最後乾脆將她囚禁起來,現實生活的壓力,讓他只好收起夢想,努力工作尋求溫飽。

這段創作的歷程,曾被英國作家毛姆,改編成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其中「月亮」代表遙遠的夢想,「六便士」則是維持生活的收入。沒有金錢支持的夢想,再偉大都是空白,當時經常被經濟壓力所苦的高更,為了他的女神德胡拉,一度也曾放下畫筆,當起搬運工人過日子。

12.jpg

11.jpg

▲ 電影中,重現了高更的作品「死亡的幽靈在注視」。

據高更的說法,有天晚上回家後,看到德胡拉驚恐的趴在床上,她肚子餓又沒錢買蠟燭,黑暗中害怕惡靈會把她抓走,整幅作品的色彩,充滿著一種幽怪詭譎的氣氛。

13.jpg

▲ 高更在1893年的自畫像,可以看到《死亡的幽靈在注視》作品,出現在畫面背景當中。

14.jpg

▲ 作品「三位大溪地居民」。

15.jpg

▲ 色彩豐富飽滿的作品「瓶花」。

16.jpg

▲ 作品「甜美的夢」。

17.jpg

▲ 寧靜浪漫的作品「塔希堤島的牧歌」,目前珍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18.jpg

▲ 作品「海灘上的大溪地女人」。

19.jpg

▲ 高更的想像之作「作畫中的梵谷」。

188810月,高更應梵谷之邀,到亞爾與他一起畫畫,開心的梵谷,以他最喜愛的向日葵為主角,畫了多幅作品來裝飾小黃屋。

可惜二個人的性格差異太大,經常發生爭執,只短短相處了二個多月,在一次激烈衝突後,高更選擇離開,精神上承受不了被遺棄的梵谷,悲傷的割下左耳,到酒館去尋找好友(也有說法是被高更揮舞的劍,不小心割下),最後高更嚇到逃回巴黎,通知梵谷的弟弟西奧,請他到亞爾帶梵谷去就醫,傷心過度的梵谷,也在七個月後自殺身亡。

20.jpg

▲ 作品「阿爾勒的夜咖啡館」。

21.jpg

▲ 目前珍藏在西班牙畢爾包美術館的作品「阿爾的洗衣婦」。

20180112_高更 愛在他鄉.jpg

▲ 這部電影的台詞不多,但是透過文生卡索優秀的演技,將高更的苦悶和黯然表現得很傳神。

當他帶著大溪地的畫作乘船返鄉,揪結心痛五味雜陳的表情,更讓觀眾感受到這段漂浪歲月,對他所帶來的影響。

擺盪在現實與夢想中的壓迫,終於讓他認清藝術創作的前提,必須要能先填飽肚子,而藝術交易,更是文明世界才有的遊戲。

▲ 電影《高更:愛在他鄉》中文預告。

▲ 諾阿諾阿:你不可不知道的高更與大溪地手札,趣味的中文版介紹。

在大溪地,只要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人們就會高唱 「諾阿‧諾阿」,在毛利語中「阿」是充滿香氣的意思。這本札記是高更從大溪地返回巴黎開個展時,所發表的回憶筆記,希望能引導觀畫者了解有關當地的神話、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書中也有一些關於高更創作時的靈感和心情隨記。

高更曾在《巴黎回聲報》的訪談中提過,大溪地帶給他在創作上的影響,他說:「我曾為這田園式小島和原始簡單的人民深深著迷,我回去過,現在又要回去,為了畫出新的東西,你得回到源頭、回到童年。」就在訪談後不久,他在1895年再度回到大溪地,並落腳於希瓦瓦島上的阿圖那,過著貧病交迫的日子,直到1903年,55歲的高更孤寂的離開這個世界,和梵谷相同命運的是,二人的作品如今在拍賣市場屢創天價,但生前都被現實經濟所苦,無法全心投入創作。

以世間道德的標準來評論高更,他是一位沒有責任感的父親和丈夫,為了自己的夢想,拋妻棄子遠走他鄉,但若以藝術家的角度來評價,那種堅定不移、熱情奔放的生命力,除了成就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也為後世的創作者,帶來很大的影響。

藝術家們為了一圓夢想,來到心中的殿堂,梵谷在亞爾用向日葵,繪出了屬於他心中熾熱的陽光,而高更為了追尋原始心靈的純淨,來到大溪地,創造出生命中的伊甸樂園,也讓這些地方,因為有了藝術家的夢想和熱情,而被世人所熟悉。

電影中可以看到不少大溪地人民生活以及當地的景觀,文生卡索將一個心中燃著熊熊藝術之火,但現實又面臨中年危機的大叔,詮釋的很精彩,美麗原始的自然風光,配上好聽的電影配樂,淡淡訴說這段高更生命中,頗受爭議的暗黑歷史,看完之後,覺得好像有多了解一點點,藝術家心中那種對創作的熱情和執著了呢!!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