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東路位在福州的古樓區,三坊七巷最北邊,一百多年以前,這裡還只是一條小巷,因巷子可通到楊橋,所以被稱作楊橋巷。

民國以後,城市發展日益繁榮,當年的小巷被改成了楊橋路,並分成了東西中三個路段,楊橋東路和南后街上的坊巷群隔著馬路相望。 

在沿街的高樓和商鋪中,有一扇古樸的朱門悄悄敞開著,楊橋東路17號的門牌,安靜獨立在熱鬧的大馬路邊上,在一次次的都市更新拆改作業中,幸運被保存下來。

1905年,17歲的陳意映和18歲的林覺民結婚,住進的就是這間小屋。

IMG_3758.JPG

▲ 此情可成追憶,只是美好的時光太過短暫。 

CIMG6740.JPG

IMG_3734.JPG

IMG_3735.JPG

▲ 這棟樸素的宅第,也如同三坊七巷中其它的名人故居一樣,除了林覺民在這裡成長之外,還有林長民、林徽因和冰心一家人也都在這裡住過。

林長民是林覺民的堂哥,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曾做為國家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國聯總會,他的女兒林徽因,是知名的詩人和建築學家。

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林家人將房子賣給了冰心的祖父。

如今故居早已不復昔日規模,三進院落的第一進,被擴建成馬路,二邊也蓋起了小樓房,剩下的第二進和第三進,留下了林覺民和意映的臥房、庭院,以及冰心的紫藤書屋,目前展示了許多林覺民和冰心相關的資料。

IMG_3736.JPG

IMG_3737.JPG

▲ 小庭院中有林覺民的雕像,各種綠色植物也照顧得很好。

IMG_3738.JPG

CIMG6731.JPG

▲ 廳堂裡陳設很簡單,二旁就是臥室和書屋。

IMG_3771.JPG

▲ 牆上掛著林覺民當年手寫與妻訣別書全文複製的放大版。

館內以低沉緩慢的男聲錄音,緩緩念著這封世紀情書,才聽到第一句意映卿卿如晤,眼淚就已經快要噴出來了。 

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汝旁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同樣為人妻,想想當年才23歲的意映,還懷著身孕,如何能釋懷老公這份為國家民族的大愛啊!!

IMG_3744.JPGIMG_3742.JPG

IMG_3752.JPG

IMG_3746.JPG

20130728_林覺民及冰心故居.jpg

▲ 館內有不少當時的革命書刊,像是警世鐘、浙江潮等。

念書時就是風雲人物的林覺民,對於女權運動也有很多想法,還在家裡開辦女學堂,教導家中女眷讀書識字。

從他作品字裡行間所顯現的熱血情操,談到滿清腐敗的痛心疾首,還有提及革命志業的慷慨激昂,即使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這些文字依然令人動容。

IMG_3757.JPG

20130728_林覺民及冰心故居1.jpg

20130728_林覺民及冰心故居2.jpg

20130728_林覺民及冰心故居5.jpg

▲ 林覺民和意映的臥室不大,窗邊有簡單的書桌,床邊臨著小小的梳妝台。

牆上掛著二人的照片,林覺民氣宇軒昂,書香世家的意映,看上去典雅溫婉,想著這對小夫妻短暫的甜蜜時光,不禁感傷。

IMG_3795.JPG

20130728_林覺民及冰心故居3.jpg

IMG_3801.JPG

IMG_3803.JPG

IMG_3805.JPG

IMG_3797.JPG

IMG_3804.JPGIMG_3808.JPG

▲ 歷史課本上簡短幾行敘述的黃花崗之役,背後卻是很多家庭一輩子的傷痛。

時代前進,歷史也不斷被新的事件更替,如今社會安定,相較於民國初年時的動盪不安,從小衣食無虞成長的孩子,已經很難體會與妻訣別書中,所要表達的感傷和情懷了。

1999年(民國88年),國中國文第六冊,是與妻訣別書最後一次出現在部編本的教材中,原因是很多國中老師反映,14、5歲的年紀,正處在升學壓力和大小考試中,林覺民寫給意映這封信中,有很多對國家民族的大情大愛,離他們現在的生活實在太遙遠了!!因為很多孩子讀了都無感,所以這篇課文就被刪掉了。

從此,與妻訣別書,也變成了四、五年級和部份六年級生的回憶之一。

時光回到19114月24日(清宣統三年3月26日)那一夜,

匆匆從福州來到香港的林覺民,住宿在江邊的小樓中,等待天一亮,他就要和戰友一起搭船去廣州,和同盟會黃興等其它的成員會合。

夜深人靜的時刻,想到疼愛且視他如已出的叔父林孝穎(林覺民從小過繼給叔叔),和摯愛的妻子陳意映,複雜的思緒讓祂輾轉難眠。

為了這次的廣州起義,原本在日本唸書的他,特地請假回福州動員,那幾天,看著大腹便便的妻子和白髮蒼蒼的老父,他一直開不了口,告訴他們接下來的計畫。

燈光下,他留了二封書信給家人。

寫給父親,短短41個字,men's talk 內容言簡意賅。

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
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
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不知道林孝穎有沒有想過,從小苦心栽培的兒子,內心對國家民族的大愛,遠遠超過了一個父親所能承受的喪子之痛。

率真的性情,就像林覺民13歲時,第一次參加童生考試,瀟灑的在試卷上,只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這幾個字,就交卷了。

升官發財從來就不是他的夢想,大丈夫以天下蒼生為己任,連志向都不同於一般人。

另外一封信,寫給了結婚六年的意映,那個林覺民眼中,天真浪漫又能理解他的小女子,

英雄心中也有放不下的柔情,想著意映種種對他的好,還有年幼的依新,想到這些就只能淚珠和筆墨齊下,兒女情長仍有萬般不捨和牽掛啊!!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意映看到這封信時,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為了讓妻子最後一次理解他,白色手帕上,寫滿了各種不同的愛,從國家民族到家庭,當然還有對意映的牽掛。

但,意映這次也能理解嗎?

三天後,廣州發生了第十次革命。

其實,這次行動籌備的有點匆促,林覺民也知道勝利的機會不大,但仍寄望這次的行動能喚醒國人,

不料,起義前消息走漏,廣州到處風聲鶴唳,在清軍的嚴密搜查下,原先的部局全被打亂,許多支援的軍火也被攔截銷毀。

1911年4月27日(舊曆辛亥年3月29日)下午5時30分,

由黃興所率領的數百名敢死隊員,在暮色中潛進廣州,兵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署、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及守南大門。

大家手綁白布條,帶著槍彈,吹響海螺,衝進了兩廣總督署,沒想到總督張鳴岐,已經先一步逃往水師提督衙門,於是義軍便放火燒了總督大堂,轉攻督練公所,路上與清援軍發生激烈奮戰,林覺民被流彈擊中腰部,最後與其它成員一起被俘虜。

面對審訊,林覺民毫不畏懼,如同先前在各地演說時的熱血,慷慨陳詞著世界局勢與中國的關係。

據記載,當時身受重傷的他"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

這股正氣甚至感動了審訊他的水師提督李準,除了解開鐐銬讓他坐下,還為他端來痰盂,林覺民也抱持君子風度,親自起身回禮。

看到林覺民的態度如此堅持,作為主審官的兩廣總督張鳴岐感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

人才,當然是不能留下來造反自己的,張鳴岐最後還是處決了林覺民。

被捕後,粒米未食滴水未飲的林覺民,和其它29位烈士,最後被清政府槍殺在諮議局前的空地上。

當時林覺民的岳父陳元凱正在廣州當官,獲知消息後,連夜派人趕回福州通報林覺民的父親林孝穎, 

老父親倉皇帶著一大家子婦孺老幼,逃到了光祿坊早題巷裡,一間破敗的小屋中避難。

幾天後的一個夜晚,有人冒險將林覺民在濱江樓上寫的二封家書,悄悄塞進了林家的門縫中,

看了信之後,對悲痛到已經無以附加的意映來說,更加深了她想離世尋死的念頭,後來林覺民的爸媽,跪著哀求她,為了年幼的孩子和腹中的胎兒留下來,並從兄弟中過繼了一個女兒來陪伴她。

1911年4月,這一次的分離,竟成了他們的永訣。

 

一百多年後,有創作人想到這個故事,留下了二首經典的作品。 

第一次聽到《意映卿卿》這首歌,那一年剛滿16歲,在一間知名的唱片公司打工,

有天剛忙完演唱會的活動,經理送了我們幾個工讀生一人一張專輯《一千個春天》,

記得是很多歌手的合輯,有李壽全、蔡琴等,當時因為很喜歡李建復的聲音,所以對《柴拉可汗》《意映卿卿》這二首歌印象比較深刻。

曲是由很棒的民歌手蘇來譜寫的,整首歌一開始就是李建復用渾厚的嗓音,輕輕念著"意映卿卿如晤.........."這段,彷彿把時光又拉回了百年前,林覺民在燈下與家人告別的那個夜晚。

▲ 李建復演唱《意映卿卿》

作詞:許乃勝
作曲:蘇來
(口白)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意映卿卿    再一次呼喚你名
今夜    我的筆沾滿你的情
然而    我的肩卻負擔著四萬萬個情
鍾情如我    又怎能抵住此情萬萬千千
意映卿卿    再一次呼喚你的名
曾經    我的眼充滿你的淚
然而    我的心已許下四萬萬個願
率性如我    又怎能拋下此情青雲貫天
夢裡遙望    低低切切
千百年後的三月
我也無悔
我也無怨

可能是因為林覺民的文采實在太好,以至於很少有人關注那個在他背後的女人,意映的內心呢?或許是有埋怨的啊!!

終於等到1997年,在齊豫的專輯《駱駝 飛鳥 魚》中,由齊豫和許常德共同填詞,嘗試著寫出意映當時收到信的心情,這張專輯我很喜歡,主打歌《飛鳥與魚》,歌詞美得像首詩,特別是齊豫把《覺》這首歌唱得很淒婉,每次聽都讓人有種撕心裂肺的痛楚。

這張專輯也讓齊豫獲得了第九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的肯定,以齊豫的歌聲,算是實至名歸!!

▲ 齊豫演唱的《覺》

作詞:許常德/齊豫
作曲:郭子
編曲:陳愛珍/周國儀 

覺    當我看見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多的難捨和捨得   有時候不得不捨
覺    當我回首我的夢    我不得不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難的追尋和遺棄    有時後不得不棄
愛不在開始   卻只能停在開始
把繾綣了一時   當成被愛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捨和遺棄都是守真情的堅持
我留守著數不完的夜和載t沉載浮的凌遲
誰給你選擇的權利    讓你就這樣的離去
誰把我無止盡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    一個名字
如今    當我寂寞那麼真    我還是得相信
剎那即永恆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時後不得不理

IMG_3816.JPG

▲ 在故居牆上看到的全家福,記錄了一段短暫的幸福。

林家逃過清兵的追殺後,如同林覺民在信中所言,之後的日子過得很辛苦,意映不得不賣掉祖宅來過生活。

這間房子,後來賣給了文學家冰心的祖父。

CIMG6729.JPG 

IMG_3789.JPG 

IMG_3793.JPG 

▲ 冰心的紫藤書屋,陳設了許多她的手稿和著作。

 

廣州起義失敗之後半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終結帝制走向民主,歷史又重新走向下一段嶄新的開始。

 

意映和孩子,後來的生活狀況呢?

 

林覺民死後不到一個月,意映因為太過悲傷,早產生下了遺腹子仲新,雖然林覺民的爸媽幫她找了一個女兒來做伴,但仍然無法讓她走出喪夫的抑鬱。身心同受折磨,加上日子過得很辛苦,二年後,意映也離開了人世。

 

孩子由祖父和外公一起撫養,依新在9歲時病故,林覺民的後代,最後只剩下仲新一人,那個林覺民期盼要繼承父志的孩子,艱難的長大成人後,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因為是烈士遺族,所以學費由政府支應。

 

仲新共結了二次婚,第一任妻子在抗戰時病死,後來的第二任妻子出身望族,二人感情很好。

 

他沒有涉入政治,最後是從漳州市糧食局副局長退休,兒孫相伴的老年,生活過得很幸福,常有媒體想要採訪他們,但是全家人都非常低調,只希望像普通人一樣平凡生活。

 

1983年,仲新去世於漳州。

 

這家人終於在天上團圓了。

 

IMG_3773.JPG

 

▲ 當年林覺民寫在方帕上的與妻訣別書,後來,仲新將它與稟父書一起捐給了福建博物館。

 

記得國中時讀這篇課文,感性的國文老師,幾乎是哽咽著逐句講解文章內容給我們聽,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哪裡會有什麼深刻的感動,只是囫圇吞棗的背下,應付考試而已。

 

直到這次來福州,在動車上,再看了一次與妻訣別書,如今的年紀和經歷,重讀這封信,那感受,就像札針般的痛徹心扉,也更能體會意映當時面對著,愛未死人卻已先去那種悲痛的心情了。

 

很多史書認為黃花崗之役雖然失敗了,但卻是後來武昌起義能成功的重要關鍵,若真如此,那麼當年那86個家庭,也算是沒有白白犧牲了。

 

走出故居,門外依舊是車水馬龍,隨著世事的變遷,人們也漸漸遺忘了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古老的小巷已成繁華的馬路,而那一夜所留下的故事,卻一直還在心頭,伴著淚水迴盪不已。

 

 

<與妻訣別書全文>

 

 

<<林覺民/冰心故居>>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新橋東路17號
web:http://www.sfqx.gov.cn/

 

|  延讀  |

 [福州 晉安區] 進山不見寺 入寺不見山 鼓山景區裡的湧泉寺

[福州 鼓樓區] 坐板凳喝咖啡 古色古香的星巴克三坊七巷旗艦店

[福州 鼓樓區] 吃貨推薦 三坊七巷裡的福州小吃

[福州 鼓樓區] 市區住宿 七天酒店東街口店(漁家小寨)

[福州 鼓樓區] 惟適之安 三坊七巷中的嚴復故居

[福州 鼓樓區] 一座古城對歷史的守望 咔溜在三坊七巷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