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國小曾是金門規模最大的僑辦學校,位在水頭聚落裡得月樓對面,清朝時,這裡便有「文里鄉」的美名,民國以後,隨著人口移入,學生越來越多,聚落中重視教育的黃姓家族,便開始向在海外打拼的華僑募款,直到1927年,由僑商黃獻亮主持建校,1932年建校完成,並定名為「金水小學」。

1937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金水國小被日軍強徵作軍事醫院,之後又被國軍「借用」作為軍事訓練基地,雖然是教育單位,可惜戰爭卻佔去了多數使用的時間,隨著戰爭結束,金門的人口不若以往,就學人數越來越少,1986年廢校,2003年公告為歷史建築,經金門國家公園整修後,2005年將金水國小規劃為「出洋客的故事展示館。

IMG_7060.JPG

▲ 在台灣本島,沒有看過像這樣充滿南洋風情的的學校

水頭01.jpg

▲ 校名上方,可以看到天使頭上有個A」字。(圖片來自google)

據說這是當初建校時,僑商對家鄉子弟的期許,希望他們將來都能出人頭地。

學校的建築格局如一個「回」字型,有回家、回鄉的涵義,一層樓高,正中央的口字是一間禮堂,外圍的口字是教室、宿舍、辦公室以及廚房。每間教室都有不同的主題,展示著早期金門居民到海外發展的歷程、在異鄉打拼的艱辛、家人的感受以及他們對家鄉的貢獻等。

許多出洋客的故事和民間傳說,也很貼心的以國語和閩南語錄製成語音導覽,讓人對這段歷史能有更多的了解。

這天看到不少導遊帶著遊客來參觀金水國小,跟著他們聽故事,才發現這棟建築裡有很多設計,都有特別的寓意和期許呢!!

IMG_7068.JPG

▲ 迴廊下這些圓形磚柱,是來自福州燒製好的圓形磚,運到金門後,再分切為四塊組立而成。

圓柱頂端方正的形制,代表著在外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圓形柱體代表著在家與人相處要圓融,家和萬事興,齊家治國才能平天下,當年這些僑民真是用心良苦啊!!

IMG_7070.JPG

▲ 教室裡展示著水頭聚落的文化和歷史。

IMG_7073.JPG

▲ 當年僑商在海外也創辦了不少華文學校,讓華文教育在世界各地都能傳承下去。

IMG_7074.JPG

IMG_7077.JPG

IMG_7076.JPG

▲ 有些教室裡還保留著舊時的陳設,桌板掀起來,底下有抽屜,這樣的設計,很有收納概念呢!!

IMG_7091.JPG

▲ 很有古早味的老師宿舍。 

IMG_7095.JPG

IMG_7082.JPG

▲ 當時有許多男丁選擇遠離家鄉,到南洋等地去打拼,留下妻子在家中照料長輩和子女。

牆上這些詩詞,有些是金門的傳統歌謠,不論是在異鄉奮鬥的出洋客,或是留在家鄉的妻子,各有各的心情。

<洋客苦>
別鄉離井最然腸,野店荒村當賤庸,鏡破梅妝辛苦甚,隴頭雲海只為窮。
(音樂請按此)

<閨怨>
寂寞深閨又一年,春花秋月不成眠,庭園荒蕪飄零盡,春夢迢迢到客邊。

<長相思>
長相思,閨怨深,夫戍邊關絕書音,倚闌干,淚滿襟,帷中隻影單,
香夢無處尋,對鏡憐瘦影,最苦閨中心。
(音樂請按此)

IMG_7098.JPG

▲ 復刻版的存德藥房,當年也有兼營僑匯的業務。

創立於清道光13年(1832年)的存德藥房,也是金門現存最早的中藥房。

早期居民的生活刻苦,經濟上大多需要仰賴出外打拼的家人,但當時的環境,國與國之間少有交誼,匯款業務並不興盛,於是島上有部分商家,利用海外進貨往來之便,順便肩負起類似郵局的重任,協助這些海外工作的鄉親,替他們帶信或款項給家鄉的親人,稱為僑匯

當時經營僑匯業務的都是很有信譽的商家,目前在金門可以看到很多的洋樓、宗祠、宮廟、古厝等,很多都是靠著當年這些僑匯,幫忙興建完成的。 

IMG_7101.JPG

▲ 昔日的大禮堂,牆上展示著金水國小的歷史。

IMG_7113.JPG

▲ 從得月樓望向金水國小。

參觀了金水國小,才知道金門曾有出洋客落番的這段歷史。當年的環境和局勢,讓很多家庭被迫分離在二地生活,是辛苦也是心苦。

 

【關於記錄片_落番】

19世紀中葉,南洋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大量缺工,由於華工個性敦厚勤勉,很受殖民地的雇主歡迎,金門地區的的土地貧瘠,謀生不易,因此男丁多半會選擇到南洋去賺錢,家中由妻子照料老小,他們會先搭船到廈門,再輾轉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早期這條海路叫做「出洋」,遠離家鄉到異地打拼,稱作「落番」。

落番的閩南語中「下達」的意思,「番」則是早期金門人對南洋群島的慣稱。

出海的路途,充滿各種變數,在海上生病,只能被拋下船,因為不能連累同船的鄉親,落番的影片一開始,就以「六亡三在一回頭」這句金門諺語,記述了當年落番歷程的艱辛,十個人出去,有六個人客死異鄉,一個人回頭故里,只有三個人能落地生根,而在這當中,還能衣錦環鄉,完成全福(建地厝、祠堂、書齋、墳墓,指人生的四大事)者,更是少數。

影片中有許多被訪談的阿嬤,講到當年獨自在家鄉照顧老小,甚至還要被迫接受丈夫在異鄉另組家庭的事實,望著茫茫大海,只能獨自垂淚面對憶往,讓人鼻酸,落番的斑斑血跡,揉進歲月之後,在金門寫下了一個又一個滄桑的故事,鏡頭記錄下這段歷史,讓更多後輩莫忘先祖們胼手胝足的艱辛。

這部片的導演唐振瑜先生,長期投入文史工作,作品多與金門有關,曾經拍過「金門歷史風雲(2005)」、「文化金門全記錄(2007)」、「星月無盡(2009)」、「落番(2011)」、等影片,2013年最新的作品「戰酒」,記錄當年胡璉將軍,帶領金門人一邊躲砲彈,一邊釀高梁酒的故事,也讓人非常期待。

 

▲ 落番預告片。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1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2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3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4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5

金門國家公園_落番_Part 6

▲ 音樂人李子恆先生,為落番創作的歌曲「番薯情」。 

<番薯情>

作詞/作曲:李子恆

細漢的夢是一區蕃薯園 有春天啊有風霜
蕃薯的心是這呢軟 愈艱苦愈能生存

故鄉的情是一滴蕃薯乳 尚歹洗啊尚久長
蕃薯的根是這呢深 愈掘愈大貫尚好種

感情埋土下 孤單青春無人問
夢鄉穿砲彈 滿山的蕃薯藤切勿會斷

阮是吃蕃薯大漢的金門子 黃種白仁心赤赤
咱是靠蕃薯生活來疼生命 著要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

李子恆先生是金門瓊林人,曾經發表過經典的校園民歌「秋蟬 等歌曲,這首閩南語的番薯情,聽起來很像是喝了58度金門高梁的滋味,輕緩的歌聲中,有著醇厚又醉人的鄉情。 

落番曾經是金門人尋求生活出路的一個選擇,遠渡重洋去異地打拼,為故鄉和家人留一個夢想,也肩負著光前裕後的使命。

看完這部紀錄片,想到當時衛生條件極差的工作環境,到異鄉去當苦力賺錢的出洋客,真正能熬到風光返鄉,捐錢興學蓋洋樓的能有多少人?,出洋的路途充滿艱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南洋社會的翹楚,而留在家鄉的親人,一樣也是揪著心在過日子,生離死別的滋味最是煎熬,影片中有幾位滿臉風霜的阿嬤,落寞地坐在古厝門邊,淺淺低吟憶往的畫面,讓人難忘。

春去秋來,花落花開,如今的金水國小,改以另一種面貌,記錄下落番的歷史,讓出洋客的滔滔鄉愁,在這一磚一瓦之間,繼續傳承下去。

 

 <<金水國小>>
地址:金門縣金城鎮水頭村得月樓前
電話:082-313-128
費用: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17:00
web: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eftour&view=gtour&id=18&Itemid=10

 

<<交通方式>>
1.自行開車:機場往金城市區方向,走環島西路南下,經賢厝至水頭。
2.觀光巴士:搭乘巴士A線,由金城車站出發,在水頭聚落站下車。
3.金門公車:從尚義機場搭3路公車到金城,從車站搭7路公車到水頭村莊站,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可達。
金門觀光巴士查詢:http://sightseeingbus.kinmen.gov.tw/kinmenbus/about_KB.htm
金門公車路線查詢:http://ebus.kinmen.gov.tw/Kinmen/MapBase.aspx

 

讀  |

[台北 金門] 風起揪遊趣金門 尋憶夏天協奏曲

[金門 金城] 金門國家音樂廳 水光瀲灩翟山坑道

 

arrow
arrow

    麋鹿與浣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